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

周凯  
【摘要】:海冰是主要的海洋灾害之一。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均有海冰现象出现,海冰的形成、运动和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海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特别是油气开采)、港口海岸工程建设等,严重的冰情对石油平台和其它海上工程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研究基于此系统的航空遥感海冰监测技术模式,研究用于为提取与海冰特征(冰范围、冰外缘线距离、冰厚度和冰分类等参数)相关的信息服务,为防灾减灾(石油生产设施的设计施工及生产管理和破冰船的建造和使用等)提供依据,这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冰监测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机载多传感器系统(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激光雷达和可见光取证设备等)为基础研究平台,获取航空遥感机载设备参数和数据格式,研究利用新航空遥感传感器监测海冰的方法模式,建立基于海监3807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监测技术流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俞慕耕,彭义平;北欧海冰概况[J];海洋预报;1995年02期
2 余加艾,陈伟斌,王仁树,刘钦政;海冰数值预报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3 白珊,吴辉碇;渤海的海冰数值预报[J];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4 赵玉春,孙照渤,王叶红;南、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季顺迎,岳前进,赵凯;渤海海冰动力学的质点网格法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6期
6 董须瑜,孙延维,金洪太;用雷达观测海冰[J];海洋环境科学;1983年01期
7 黄耀荣;海冰增长解析模式评述[J];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8 朱永春,黄士松;包含水分循环和海冰物理过程的气候模式及气候因子对海冰变化的影响[J];气象科学;1995年04期
9 李林普;海洋环境专题讲座 第四讲 海冰与冰荷载[J];中国海洋平台;1995年05期
10 李志军;芬兰海冰研究机构简介[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11 李志军,康建成;北极生长的多年海冰晶体结构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12 岳前进,季顺迎,于学兵;局地海冰数值预测的冰激结构响应计算[J];海洋工程;2003年02期
13 史培军,顾卫,谢锋,袁艺,景贵飞;辽东湾冬季海冰资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资源科学;2003年03期
14 李培顺;海冰船舶调查有关边缘冰情判别[J];海洋预报;1995年03期
15 李志军,张占海,董西路,卢鹏;北极海冰生消过程关键指标的观测新技术[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9期
16 张林,程展,任北期,李同娟;南极普里兹湾海冰数值模拟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1期
17 李志军,孟广琳,严德成,金洪太,于永海;黄河口附近海冰导热系数的室内测试方法[J];海洋环境科学;1992年01期
18 白珊,张占海,吴辉碇,夏勋,杨学联,殷忠斌;1992/1993年冬季渤海冰情及海冰预报[J];海洋预报;1994年02期
19 效存德,秦大河,任贾文;北极中心海域海冰特征、积雪及变质过程[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20 刘钦政,黄嘉佑,白珊,吴辉碇;全球冰-海洋耦合模式的海冰模拟[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凯;;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3 郭纪捷;;应用chirp声呐探测海冰的试验研究[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唐述林;康建成;周尚哲;;2003年夏季威德尔海中部到普里茨湾之间海冰的分布特征及其反照率测算[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娜;吴辉碇;孙波;;北冰洋RGPS海冰运动及其对海面风场的响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康建成;唐述林;刘雷保;;东南极海冰区夏季温度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建红;鲁晓兵;;冰载荷作用下海洋平台桶基的离心模拟[A];2005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敦训;;山东省近50a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春花;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3 王学忠;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曹勇;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结构和北极涛动空间变化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余雯;夏季西北冰洋三界面碳通量的估算与测定[D];清华大学;2010年
6 付红丽;白令海冰间湖变化规律及相应的海洋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亮;海冰离心脱盐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李润祥;利用南极冰芯代用指标反演南印度洋近300年海冰变化[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李帅;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储量估算及采冰船设计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海文;北极区域海冰异常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宋洁;1979—1998年北极海冰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王文宇;海冰热力系统区域分解及连续性条件的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马佳;海冰淡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张强;PIV技术在实验室模拟冰下流场测试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升学;海冰输运技术及离心脱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王东;海水雾化冷冻脱盐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科;白色灾害——海冰[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通讯员 刘岩 常成;垦利:开展海冰防范救助气象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彦;海冰严重与寒潮多雪有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维维;今年渤海湾不会出现大规模海冰[N];滨海时报;2011年
6 实习生 潘文静 记者 段丽茜;我省沿海部分岸段遭遇25年来罕见海冰[N];河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特派记者 赵建东;我国将首次在南极应用无人机大范围观测海冰[N];中国海洋报;2009年
9 记者 陈瑜;专家解析今年我国海冰形成原因[N];科技日报;2010年
10 YMG记者 夏丹 实习生 于倩;冻海:浩瀚大海顿失浪涛[N];烟台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