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造山带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摘要】:正 本文以东西昆仑衔接处,也是阿尔金构造带的SW端的于田和伯力克两幅1:25万区调项目资料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区域地质背景,对西昆仑造山带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西昆仑造山带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具有明显的自北而南演化的方向性,北部是以库地——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为核心的早古生代造山带,南为以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为核心的晚古生代造山带,再向南是以巴颜喀拉山群为代表的三叠纪褶冲带。方向性说明从原特提斯—古特提斯—特提斯演化具有继承性,晚古
|
|
|
|
1 |
崔建堂;王炬川;边小卫;朱海平;罗乾周;杨克俭;王满仓;;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带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J];地质通报;2007年06期 |
2 |
罗金海;车自成;刘良;陈丹玲;曹远志;;西昆仑北带早志留世构造作用及其区域地质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3 |
崔建堂;王炬川;边小卫;朱海平;杨克俭;;西昆仑康西瓦北侧早古生代角闪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锆石SHRIMP U-Pb测年[J];地质通报;2006年12期 |
4 |
方爱民;马建英;王世刚;赵越;胡健民;;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J];岩石学报;2009年12期 |
5 |
李博秦;姚建新;侯静鹏;;新疆叶城县南部赛力亚克达坂一带三叠纪孢粉组合的发现[J];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
6 |
何利;宋春彦;马润则;;西昆仑中带库科西鲁克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1期 |
7 |
崔建堂;王炬川;边小卫;朱海平;;西昆仑康西瓦一带早古生代石英闪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锆石SHRIMP U-Pb测年[J];地质通报;2006年12期 |
8 |
廖世勇;姜耀辉;杨万志;;西昆仑大同岩体岩浆成因绿帘石矿物学研究及其对岩体形成构造环境的制约[J];矿物学报;2009年01期 |
9 |
毕华,王中刚,王元龙,朱笑青;西昆仑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史[J];中国科学D辑;1999年05期 |
10 |
贺日政;赵大鹏;高锐;王宝善;齐诚;王宝善;;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11 |
崔建堂;王炬川;边小卫;罗乾周;朱海平;王满仓;陈高潮;;西昆仑康西瓦北部冬巴克片麻状英云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J];地质通报;2007年06期 |
12 |
计文化;陈守建;李荣社;何世平;赵振明;王超;;西昆仑昆盖山北坡铜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地质通报;2009年09期 |
13 |
吴玉峰;王核;刘建平;任广利;付王伟;黄朝阳;;西昆仑喀依孜钼矿EH4物探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J];新疆地质;2010年04期 |
14 |
崔建堂;边小卫;王根宝;;西昆仑地质组成与演化[J];陕西地质;2006年01期 |
15 |
李博秦;姚建新;王炬川;计文化;韩芳林;;西昆仑柳什塔格峰西侧火山岩的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
16 |
孙世群,王道轩;西昆仑造山带北西向拉伸线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8年03期 |
17 |
高长林;陈昕华;吉让寿;秦德余;;中国西部古中国洋的形成演化与古生代盆地[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年01期 |
18 |
高 锐,黄东定 ,卢德源,钱桂,李英康,匡朝阳,李秋生,李朋武,冯如进,管 烨;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J];科学通报;2000年17期 |
19 |
王炬川;崔建堂;罗乾周;边小卫;朱海平;杨克俭;彭海练;王峰;张汉甫;林仕元;葛双民;马宗科;;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原特提斯洋一分支小洋盆的发现及构造意义[J];陕西地质;2006年02期 |
20 |
崔军文;郭宪璞;丁孝忠;李朋武;张晓卫;;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