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群大陆裂谷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正 碧口群火山岩系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区,位于扬子地块北缘、秦岭造山带西南侧的碧口微地块上,出露面积近10000Km~2。碧口群被震旦系覆盖,并有1611—736Ma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可确认其属中—新元古代。岩层大体呈NEE—SWW方向分布,在略阳至燕子砭以东地区,断裂发育,碧口群以断块出现;略阻至燕子砭以西地区,碧口群以倒转复背斜出现。碧口群可分为四个层位,下部三层为变质海相火山岩系,分属三个火山喷发旋回;顶部第四层为碳质
|
|
|
|
1 |
裴先治;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2期 |
2 |
秦克令;邹湘华;何世平;;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碧口群层序及时代划分[J];西北地质科学;1990年30期 |
3 |
朱占祥,潘云唐;四川、甘肃交界地区碧口群与通木梁群时代及层位关系的确定[J];四川地质学报;1988年02期 |
4 |
本刊通讯员;;西安地矿所研究碧口群取得重大进展[J];西北地质;1990年02期 |
5 |
秦克令;邹湘华;何世平;;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碧口群层序及时代划分[J];西北地质科学;1990年04期 |
6 |
徐学义,夏祖春,夏林圻;碧口群火山旋回及其地质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7 |
丁振举,姚书振,周宗桂,刘丛强;碧口群不同岩片火山岩微量元素组成差异与古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8 |
赵祥生
,马少龙
,邹湘华
,修泽雷;秦巴地区碧口群时代层序、火山作用及含矿性研究[J];西北地质科学;1990年29期 |
9 |
邓云山,傅碧宏,姚金福;冯坪子砂金矿成矿条件研究[J];沉积学报;1993年03期 |
10 |
魏春景;陕甘川交界区碧口群的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1994年03期 |
11 |
丁振举,刘丛强;碧口群热水沉积硅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流体作用[J];沉积学报;1999年S1期 |
12 |
裴先治;南秦岭碧口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3期 |
13 |
彭大明;摩天岭隆起区金属矿产查勘浅析[J];黄金科学技术;2003年06期 |
14 |
胡正东;;川西北“碧口群”时代的新厘定[J];矿物岩石;1990年04期 |
15 |
丁振举,刘丛强;碧口群古热水系统发育的富铁硅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
16 |
李随民,周宗桂,姚书振;陕西省大茅坪铜矿床火山岩与成矿关系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
17 |
秦克令;邹湘华;何世平;宋述光;;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太古界绿岩地体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89年05期 |
18 |
展朝毅;;西秦岭碧口群主要地质特征、典型矿床与找矿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
19 |
魏长晶;川北“两江”砂金成矿地质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1991年01期 |
20 |
魏春景;陕甘川交界区碧口群的绿帘石及其岩石学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