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兴振,刘朝基,丁俊;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4期 |
2 |
陈炳蔚;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构造成矿研究进展中的新认识[J];中国地质;1984年03期 |
3 |
邱瑞照,周肃,邓晋福,李金发,肖庆辉,蔡志勇;西藏班公湖—怒江西段舍马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年龄测定——兼论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形成时代[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
4 |
廖六根,曹圣华,肖业斌,欧阳克贵,胡肇荣,冯国胜;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的厘定及其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Z1期 |
5 |
李兴振,刘朝基,丁俊;大湄公河次地区构造单元划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4期 |
6 |
张森琦;唐古拉山侏罗系盖覆区空喀拉-温泉-澜沧江结合带鉴别标志[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7 |
王增,申屠保涌,姚鹏;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6年00期 |
8 |
王增申,屠保涌,姚鹏;藏东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6年20期 |
9 |
魏永峰,罗森林;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非史密斯地层的划分及组分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4期 |
10 |
卢书炜,任建德,杜凤军,刘品德;从尼玛地区地质新资料看中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3期 |
11 |
曹圣华,罗小川,唐峰林,陈鲁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特征[J];中国地质;2004年01期 |
12 |
刘庆宏,肖志坚,曹圣华,廖六根,肖业斌;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初步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
13 |
王冠民,钟建华;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
14 |
呂宝善;;怒江两岸大地構造單元之商榷[J];中国地质;1958年10期 |
15 |
李光明,冯孝良,黄志英,高大发;西藏冈底斯构造带中段多岛弧-盆系及其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0年04期 |
16 |
惠兰,王承书,J.C.Aitchison;西藏雅鲁藏布结合带演化之新探[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2期 |
17 |
刘成社;《西藏1:25万尼玛区幅、热布喀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通过评审[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06期 |
18 |
H.C.Tewari
,周怡;穿越印度Cambay盆地的地壳密度模型及其和Aravallis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3期 |
19 |
江元生;甘孜-理塘结合带甘孜地区混杂岩类型及成因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
20 |
郦逸根;钱塘—钦防古板块结合带及其地质意义[J];浙江地质;2000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