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沥青(性质)产状分析塔东低凸起下古生界油藏特征——以塔东2井为例
【摘要】:塔东低凸下古生界储层中有机质和沥青(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赋存的产状:一是岩石基质中产有大量的黑色炭化的有机(泥)质,二是在第一期构造蚀缝和晶间溶蚀孔中产有黑色炭质沥青,三是在局部第三期构造缝中产有油质沥青。依据成岩演化序列与成岩阶段和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该油藏在中上奥陶世末(早加里东末),即晚成岩早期就已排烃成藏并遭受高温破坏,属自生自储的古油藏,第三期构造缝中的油质沥青有可能为古油藏残余物。笔者应用荧光显微镜,结合碳酸盐岩成岩演化序列,以最直观的研究方法,对该油藏特征作一初步探讨。认识与结论1.有机(泥)质和缝孔中黑色沥青的炭化均属高温作用的结果。另外,致密高丰度烃源岩因未发育与之配套的缝孔系统,烃类的排放速度又不及温度的升高速度,是导致有机(泥)质就地炭化的重要因素之一。2.据目前研究结果认为,大段的(4561.93~5040.01米)裸眼测试所获得原油,应来自于寒武系顶部,即井深4569.4米。3.塔东2井下古生界油藏在中上奥陶世末(早加里东末)、即晚成岩早期就已排烃成藏并遭受高温破坏,属自生自储的古油藏,但据岩石类型和孔缝的发育与其溶蚀程度油藏规模局限性较大。
|
|
|
|
1 |
韩晓东,李国会;塔中4油田C_Ⅲ古油藏及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2期 |
2 |
林少华,卫荣芳,蒋兵,薛萍,常玉琴;潜水面油藏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6期 |
3 |
王铁冠,黄光辉,徐中一;辽西龙潭沟元古界下马岭组底砂岩古油藏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3期 |
4 |
马文辛;刘树根;黄文明;;古油藏及其对天然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
5 |
李延钧,李其荣,杨坚,朱晓惠,王廷栋;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5期 |
6 |
刘洛夫;霍红;李超;赵素平;陈元壮;陈利新;郭永强;李燕;李双文;;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4期 |
7 |
王约;王训练;高金汉;黄禹铭;苏文博;徐一帆;;川北青川地区下寒武统沥青质砾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01期 |
8 |
邹广明;李保华;;贵州石头寨二叠系生物礁型古油藏包裹体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09年03期 |
9 |
徐立恒;卢双舫;陈践发;;川东石炭系古油藏—古气藏演化史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5期 |
10 |
卓勤功;赵孟军;谢会文;方世虎;李梅;;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储层沥青与油气运聚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
11 |
陈学时,耿忠霞;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下二叠统生物礁古油藏及隐伏礁预测[J];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
12 |
凡元芳,丰勇;南山坪古油藏的形成及其破坏因素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5年03期 |
13 |
刘静江;李梅;刘慧荣;顾乔元;;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
14 |
腾格尔;秦建中;郑伦举;;黔南坳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时空分布[J];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5 |
杨平;谢渊;汪正江;刘建清;赵瞻;卓皆文;;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J];地球化学;2010年04期 |
16 |
陈红汉;吴悠;肖秋苟;何生;;昌都盆地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地质学报;2010年10期 |
17 |
代寒松;刘树根;孙玮;张志敬;黄耀宗;;米仓山前缘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前景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8 |
张春林;孙粉锦;刘锐娥;张福东;肖红平;伍大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沥青及古油藏生气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6期 |
19 |
Steve Horner;杨兴琴;;先进的油藏特性表征技术及3D可视化促进海上油田的二次开发[J];国外测井技术;2004年01期 |
20 |
张永平;田小洁;杨国斌;刘玉峰;时孜伟;赵亮;;长_8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有利区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