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克拉通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分析及研究方法探讨
【摘要】:克拉通盆地是叠置于比较坚固且稳定的古老大陆型地块之上,长期稳定沉降,构造上相对简单的盆地,我国克拉通盆地主要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在这两个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中生界地层中发育着国内外著名的低渗、特低渗碎屑岩储层。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勘探,在这些低渗、特低渗碎屑岩储层中找到了近五亿吨的石油探明储量。因此,研究这些低渗透储层的形成机理,以及普遍低渗背景下相对高渗储层发育的原因,是低渗透油气田勘探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一般来说,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有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但是对于构造比较稳定的克拉通盆地来说,沉积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沉积微相和成岩相的综合研究,是深入了解低渗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的关键。也是预测低渗背景下相对高渗储层发育带的有效途径。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中,沉积作用对其储层发育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物源和沉积微相的控制,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中由于来自东北部物源富含火山物质及斜长石,因此在盆地东北部储层中大量分布浊沸石胶结物;而在盆地西南部物源区发育古生界碳酸盐岩,因此在盆地西南部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物。在四川盆地沙溪庙组储层中由于来自西南方向的物源富含火山物质及斜长石,因此在盆地西南部储层中大量分布浊沸石胶结物;而在凉高山组储层中由于物源区缺乏火山物质,因此其中不含浊沸石胶结物,而是以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物为主。沉积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除了物源影响外,沉积微相的影响更为重要,例如,在鄂尔多斯延长组浊沸石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而且叠置水下分流河道中浊沸石含量比孤立水下分流河道高,相应的浊沸石溶蚀孔隙在水下分流河道中更发育。对于克拉通盆地来说,由于构造稳定,地温梯度较低,储层所经历的成岩历程较长,胶结物类型多样,胶结物含量高,因此胶结作用是导致低渗透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中大量分布浊沸石、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水云母和高岭石等胶结物,使原生孔隙发育的储层变为低渗、特低渗储层。但是由于浊沸石胶结物在有机酸性水条件下最易被溶蚀并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因此在有机质大量生烃前形成的有机酸进入储层中溶蚀其中的浊沸石,形成的大量浊沸石溶孔是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主要储油空间。因此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浊沸石胶结相与浊沸石溶蚀相与沉积微相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测浊沸石溶蚀相的分布规律,对于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中生界储层来说,沉积微相控制着成岩相的分布,成岩相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我国中部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中生界储层研究中,一定要结合沉积微相深入研究成岩相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岩性油气藏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