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储集层基本特征
【摘要】:中国东部和西部具有两类性质不同的沉积盆地,东部为伸展型裂谷盆地,西部为多构造旋回的挤压型盆地。由于盆地类型的差异,以及不同构造和沉积、成岩环境的差别,所以表现在储层的分布和性质以及成岩演化进程,彼此间有一定差别。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陆相碎屑岩、陆相碳酸盐岩和古潜山风化壳油藏中的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以及火山碎屑岩储层等。中国东部陆相油气储集层的特点,既具有与海相碎屑岩储层的共同规律,但又有它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包括: (一)中国陆相盆地往往经历拱升、裂陷、深陷和萎缩等四个阶段,由于湖盆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不同,因而各盆地生、储油层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别,由于盆地裂陷时间的不同,如松辽盆地以中生代为主,而渤海湾盆地油气储层则以新生代为主。(二)断陷盆地还表现为具有沉降幅度大和沉积速率快的特点,如渤海湾盆地在第三纪六干五百万年内,接受了8000m以上的沉积。(三)陆相盆地具有多旋回沉积演化特点,因而发育多种类型生、储油层组合及多套含油气层系,如渤海湾断陷盆地早第三纪包含四个裂陷子旋回,从而有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分布。(四)由于盆地地温场高低和埋藏史的不同,储层的埋深以及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有很大差别,如松辽盆地次生孔隙发育带深度在1000—2500m,渤海湾盆地一般在2000-4000+m左右。(五)由于陆相盆地往往具有明显的分割性,所以各凹陷具有各自独立的沉积体系,储层的沉积环境和砂体类型也各有不同。在各类砂体中,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以及滩坝和各种浊积砂体(或砂砾岩体)是主要储集砂体。(六)陆相碎屑岩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堆积快、相变大的特点,岩石的结构成熟度和矿物稳定度相对较低,多为长石砂岩类,这为次生孔隙发育创造了条件。(七)岩石的储集性能好坏,一是受控于沉积条件,另一因素是取决于成岩作用对它的改造程度,此外,构造活动挤压应力也是影响物性的重要因素。(八)次生孔隙在陆相碎屑岩储层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形成机理包括:(1)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有机酸和CO_2酸性水的溶解作用;(2)不整合面下的表生淋滤作用;(3)断裂带附近地层水和地表水的混合、对流引起的溶解作用;(4)在具一定倾角和温差以及一定厚度的砂层单元内由地层水的热对流产生的溶解和沉淀作用,此外还有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无机成因的CO_2酸性水等均有利于次生孔隙的产生。次生孔隙主要分布在晚成岩A期的成岩阶段,也是油层的主要分布层段,而晚成岩A2-晚成岩B阶段,则是气和轻质油的主要分布层段。
|
|
|
|
1 |
任凤楼;张岳桥;邱连贵;柳忠泉;王大华;;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与转换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7年02期 |
2 |
于开财;李胜利;于兴河;郑秀娟;;裂谷盆地深层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
3 |
王东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火山岩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5年03期 |
4 |
朱志敏;沈冰;闫剑飞;;阜新盆地无机成因气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3期 |
5 |
王捷;关于裂谷盆地油气勘探的思考[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1期 |
6 |
唐成田;;下辽河平原的发育过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7 |
张之一,顿铁军,魏永佩;渤海湾盆地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1年02期 |
8 |
王剑,刘宝珺,潘桂棠;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前奏[J];矿物岩石;2001年03期 |
9 |
王艳华;沈长江;牛继辉;钟卫士;秦洪莲;姜福平;;吉南光华岩群地层特征及区域对比[J];吉林地质;2005年04期 |
10 |
李凤君;姜振学;付广;吕延防;;裂谷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断裂输导条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1 |
王思程;;国外大陆裂谷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J];安徽地质;2009年03期 |
12 |
王砚耕;;一个浅海裂谷盆地的古老热水沉积锰矿——以武陵山震旦纪锰矿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0年01期 |
13 |
孙加鹏,邱殿明,张兴洲,杨宝俊,闫静奇;裂谷盆地下的壳-幔结构及其成因机制讨论——以由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揭示的松辽盆地下的壳-幔结构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
14 |
金强,翟庆龙,万从礼;裂谷盆地烃源岩中的火成岩及其活动模式——以东营凹陷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3期 |
15 |
吕锡敏;任战利;陈启林;李相博;关银录;;银根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盆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1期 |
16 |
窦立荣;侯读杰;程顶胜;黎茂稳;潘校华;;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J];石油学报;2007年01期 |
17 |
廖杰;周蒂;赵中贤;;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的数值模型及在南海北部的应用[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6期 |
18 |
吴振明,刘和甫,汤良杰,高金喜;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主要裂谷盆地的演化及评论[J];石油实验地质;1985年01期 |
19 |
周永胜;王东坡;杨丙中;孙春岩;郭少斌;;伊舒地堑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其聚油条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3年05期 |
20 |
周庆凡;;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勘探[J];国外油气勘探;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