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
【摘要】:煤储层特征评价研究是煤层气勘探试验中和进行商业开发前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技术工作.本文在煤储层性能参数单因素评价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储层特征综合评价的重要性和定量计算方法.并将此方法在安徽新集煤层气开发示范区研究工作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评价结果相对定性和单因素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可信.
|
|
|
|
1 |
R·普里,董维武;用于煤层气储层评估的小型试验方法[J];中国煤层气;1995年02期 |
2 |
周晓红,李豪峰;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问题[J];中国能源;2001年07期 |
3 |
丁锦萍;利用煤层气发展山西合成油工业探讨[J];山西化工;2002年01期 |
4 |
;2020年中石油煤层气商品量将达100亿立方米[J];录井工程;2011年02期 |
5 |
孙茂远,黄盛初;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和政策选择[J];中国煤层气;1995年02期 |
6 |
李宝芳;第一讲 煤层气及生储原理略述[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1期 |
7 |
蔚远江,杨起,刘大锰,黄文辉;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1期 |
8 |
路爱平;煤层气开发利用与辽宁能源环境[J];中国煤田地质;2003年04期 |
9 |
籍成静;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 提高环境质量[J];山西焦煤科技;2003年05期 |
10 |
王剑光,佘小广;注气驱替煤层气机理研究[J];中国煤炭;2004年12期 |
11 |
李溪滨,赵靖舟;新疆煤层气找气领域探索[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12 |
L.诺克斯,徐会军;波兰上西里西亚煤田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8年01期 |
13 |
潘结南,陈江峰;煤层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参数分析[J];煤炭技术;1999年02期 |
14 |
;中国石油山西煤层气处理中心简介[J];中国煤层气;2010年06期 |
15 |
天工;;中石油:到2020年煤层气商品量达100亿立方米[J];天然气工业;2011年04期 |
16 |
;第三届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征文[J];石油学报;2000年03期 |
17 |
张艳玉,魏晓霞;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趋势[J];河南石油;2001年02期 |
18 |
文娟;;大庆煤层气清水压裂应用成功[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3期 |
19 |
;煤层气催化脱氧技术实现工业示范运行[J];煤化工;2009年04期 |
20 |
陈李松;李小伟;;豫中公司领跑蓝焰钻井市场[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3期 |
|
|
|
|
|
1 |
员争荣;钟玲文;张慧;雷崇利;;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2 |
李勇;彭卫东;;SCB60煤层气钻机的研制[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陶明信;;煤层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类型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
4 |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
5 |
吴建光;叶建平;唐书恒;;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
6 |
冯三利;张遂安;胡爱梅;马方明;张秉铭;丛连铸;吴建光;范华;孙晗森;郭本广;黄圣祥;樊生利;李安启;;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
7 |
赵光宇;;提高煤层气采收率途径的探讨[A];山西省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分析会论文集[C];2004年 |
8 |
李铭;楚泽涵;卢颖忠;;煤层气的测井评价[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
9 |
唐巨鹏;潘一山;梁政国;;北票矿区煤层气地表泄漏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
10 |
范景坤;;淮北矿区煤层气资源及移动式抽放技术[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