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底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述
【摘要】:对大亚湾海域45个表层站位、1口钻孔2个柱状样重金属元素Hg、As、Cd、Cu、Pb、Cr、Zn的分析,并采用标准指数法作为单因子污染指数,用半集均方差法作为综合污染对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大亚湾海域Hg、As、Cu的污染指数P_i值均小于1.0,超标率为0,表明全区未受这些因子污染;②Cd、Zn、Pb、Cr的污染指数P_i值部分大于1.0,表明受到这些因子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Pb的超标率最高,达93.3%,污染指数P_1值为0.83-2.25,为轻微—中等污染,总体为轻微污染;Zn的超标率为76.9%,P_i值为0.25~2.63,变化较大,总体为轻微污染;Cd的超标率为60.0%,P_i值为0.50~1.78,良好—轻微污染;Cr的超标率为17.8%,P_i值为0.49~1.90,良好—轻微污染。③综合污染指数为1.08~2.21,平均1.37,表明本区均不同程度地受重金属污染,总体属轻微污染。其中范和港污染最为严重,SQI值多在1.5以上;其次为中央列岛附近海域。湾口和澳头—霞涌近岸海域污染较轻。 从表层及钻孔、柱状样的重金属含量分布来看,本区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围岩,部分可能是人为污染。
|
|
|
|
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亚湾实验站[J];地球科学进展;1987年04期 |
2 |
林惠来;《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出版发行[J];台湾海峡;1992年01期 |
3 |
温伟英,黄小平;大亚湾北部沿岸污水排海位置优化选择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4年03期 |
4 |
李立;大亚湾冬季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南海的耦合[J];台湾海峡;1998年04期 |
5 |
张穗,方正信;大亚湾水体中溶解的碳水化合物[J];热带海洋学报;1991年04期 |
6 |
蒋福康,李庆欣,林坚士;大亚湾的马尾藻资源研究[J];热带海洋;1996年01期 |
7 |
陈炽新,邓韫,郑卓,张华;香港—大亚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规律[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2期 |
8 |
郑庆华,梁自强,何悦强,温伟英;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1992年01期 |
9 |
何悦强,郑庆华,温伟英,张银英;大亚湾海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研究[J];热带海洋;1996年02期 |
10 |
陈学梅,缪绅裕,王厚麟,徐映梅;大亚湾红树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11 |
李学杰;广东大亚湾底质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地质;2003年04期 |
12 |
;国内首例珊瑚礁移植工程[J];南方水产;2003年07期 |
13 |
夏磊;褚丽;徐凌;韩晓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1#实验厅岩壁吊车梁设计[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
14 |
黄亚如,欧强,李锦蓉,钱宏林;南海大鹏湾与大亚湾浮游动物的比较及其与赤潮的关系[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
15 |
江天久,尹伊伟,陈菊芳,骆育敏,黄伟建,齐雨藻;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
16 |
李扬;马艳艳;吕颂辉;;大亚湾美洲拟菱形藻复合群的形态学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
17 |
李传燕,黄宗国,郑成兴,林盛,王建军,严颂凯;大亚湾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1年01期 |
18 |
朱卓洪,徐梅春,陈金斯;大亚湾西南部全年磷、硅酸盐含量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1995年01期 |
19 |
张观希,黄小平,杜完成,郑庆华,何清溪;大亚湾海水污染扩散试验及涡动扩散系数的估计[J];热带海洋;1997年01期 |
20 |
魏志强;张志强;蒋俊杰;;浅地层剖面仪在大亚湾海底管道检测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