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亚湾海底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述

李学杰  
【摘要】:对大亚湾海域45个表层站位、1口钻孔2个柱状样重金属元素Hg、As、Cd、Cu、Pb、Cr、Zn的分析,并采用标准指数法作为单因子污染指数,用半集均方差法作为综合污染对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大亚湾海域Hg、As、Cu的污染指数P_i值均小于1.0,超标率为0,表明全区未受这些因子污染;②Cd、Zn、Pb、Cr的污染指数P_i值部分大于1.0,表明受到这些因子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Pb的超标率最高,达93.3%,污染指数P_1值为0.83-2.25,为轻微—中等污染,总体为轻微污染;Zn的超标率为76.9%,P_i值为0.25~2.63,变化较大,总体为轻微污染;Cd的超标率为60.0%,P_i值为0.50~1.78,良好—轻微污染;Cr的超标率为17.8%,P_i值为0.49~1.90,良好—轻微污染。③综合污染指数为1.08~2.21,平均1.37,表明本区均不同程度地受重金属污染,总体属轻微污染。其中范和港污染最为严重,SQI值多在1.5以上;其次为中央列岛附近海域。湾口和澳头—霞涌近岸海域污染较轻。 从表层及钻孔、柱状样的重金属含量分布来看,本区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围岩,部分可能是人为污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亚湾实验站[J];地球科学进展;1987年04期
2 林惠来;《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出版发行[J];台湾海峡;1992年01期
3 温伟英,黄小平;大亚湾北部沿岸污水排海位置优化选择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4年03期
4 李立;大亚湾冬季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南海的耦合[J];台湾海峡;1998年04期
5 张穗,方正信;大亚湾水体中溶解的碳水化合物[J];热带海洋学报;1991年04期
6 蒋福康,李庆欣,林坚士;大亚湾的马尾藻资源研究[J];热带海洋;1996年01期
7 陈炽新,邓韫,郑卓,张华;香港—大亚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规律[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2期
8 郑庆华,梁自强,何悦强,温伟英;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1992年01期
9 何悦强,郑庆华,温伟英,张银英;大亚湾海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研究[J];热带海洋;1996年02期
10 陈学梅,缪绅裕,王厚麟,徐映梅;大亚湾红树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11 李学杰;广东大亚湾底质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地质;2003年04期
12 ;国内首例珊瑚礁移植工程[J];南方水产;2003年07期
13 夏磊;褚丽;徐凌;韩晓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1#实验厅岩壁吊车梁设计[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14 黄亚如,欧强,李锦蓉,钱宏林;南海大鹏湾与大亚湾浮游动物的比较及其与赤潮的关系[J];海洋通报;1993年02期
15 江天久,尹伊伟,陈菊芳,骆育敏,黄伟建,齐雨藻;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3期
16 李扬;马艳艳;吕颂辉;;大亚湾美洲拟菱形藻复合群的形态学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17 李传燕,黄宗国,郑成兴,林盛,王建军,严颂凯;大亚湾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1年01期
18 朱卓洪,徐梅春,陈金斯;大亚湾西南部全年磷、硅酸盐含量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1995年01期
19 张观希,黄小平,杜完成,郑庆华,何清溪;大亚湾海水污染扩散试验及涡动扩散系数的估计[J];热带海洋;1997年01期
20 魏志强;张志强;蒋俊杰;;浅地层剖面仪在大亚湾海底管道检测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杰;;大亚湾海底沉积物环境污染评述[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2 李学杰;;大亚湾海底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述[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卢博;张福生;黄韶健;李赶先;;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海底沉积物特性[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余景;陈丕茂;贾晓平;;卫星遥感和现场观测大亚湾水温的长期变化[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孟祥梅;刘保华;阚光明;李官保;;南黄海中西部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王朝晖;陈菊芳;齐雨藻;徐宁;;春季大亚湾卡盾藻种群动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李学杰;林进清;冯志强;;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石要红;曾宁峰;莫建;;大亚湾海洋工程地质特性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曹俊;;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C];2006年
10 李涛;刘胜;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孙丽华;;广东大亚湾束毛藻赤潮的演化和生消过程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德海;大亚湾放射生态学及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陈伯伦;中微子实验和振荡参数分析的若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陶春辉;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试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一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离线软件和中子本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李扬;中国近海海域微型硅藻的生态学特征和分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杨珩;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RPC电子学前端读出板和读出插件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刘涛;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沉积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蒋东辉;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9 郝慧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基于VME的RPC电子学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陈晓秋;核事故早期应急响应的风场和烟羽浓度预测模式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刚;南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温度影响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卫伟;海底沉积物声学参数的相对量测量的新方法与技术[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3 符东;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小距离测量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艳华;海底沉积物声学性质原位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5 魏俊益;新型声波信号系统的研究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6 段继周;低碳钢在海底沉积物中的腐蚀行为[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7 沈海维;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刘中华;大亚湾澳头养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D];暨南大学;2006年
9 聂双双;基于模极大值特征提取的超声波海底沉积物分类识别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詹雪雄;水下机器人自主采样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戴广军 通讯员 吴智敏;深企抢滩 惠州大亚湾[N];深圳商报;2011年
2 杨帆 通讯员 李明亮;大亚湾畔真心英雄[N];边防警察报;2010年
3 记者 刘群;大亚湾石化区保持两位数增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汪若菡;大亚湾先EAM后ERP[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本报记者 陈培玲;大产业提速大亚湾[N];深圳商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杨阳腾 本报通讯员 蔡天平;大亚湾:正在崛起的世界级石化基地[N];经济日报;2003年
7 刘群;大亚湾六大化工项目齐亮相[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许木泉 舒畅;情注大亚湾[N];人民武警报;2010年
9 ;大亚湾发现千人合葬墓[N];广州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苏稻香 李长虹 通讯员 邓真;石化巨人助推大亚湾跨越式发展[N];南方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