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山转换过程分析与层序不整合界面成因的耦合效应
【摘要】:正 1 造山带与盆山转换 造山带是地壳岩石圈强烈的构造形变部位,是地质历史长河的浓缩带,铸记了板内和板间盆山转换的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和热活动的记录,因而成为近几年大陆地质研究的热点。 盆山转换可视为地质体时空系列的重新组合,不仅代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而且还应反映板内的构造活动,即为盆山转换研究的全部内容。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造山带和盆山转
|
|
|
|
1 |
许效松;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生长序列与盆山转换耦合[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6年01期 |
2 |
许效松,徐强;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J];岩相古地理;1996年02期 |
3 |
陈衍景,张静,刘丛强,何顺东;试论中国陆相油气侧向源——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拓展和运用[J];地质论评;2001年03期 |
4 |
许效松;徐强;;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J];岩相古地理;1996年02期 |
5 |
朱同兴;黄志英;尹福光;;盆山转换与沉积地质记录——以楚雄前陆盆地分析为例[J];岩相古地理;1999年03期 |
6 |
龚华;李忠权;陈骁;陈均亮;;乌尔逊凹陷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及其纵向叠置特征与不整合界面的识别[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7 |
许效松;;盆山转换与造盆、造山过程分析[J];岩相古地理;1998年06期 |
8 |
徐朝雷;徐有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角度不整合特点[J];地质通报;1984年01期 |
9 |
朱同兴,黄志英,尹福光;盆山转换与沉积地质记录——以楚雄前陆盆地分析为例[J];岩相古地理;1999年03期 |
10 |
谭富文,潘桂棠,王剑;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J];矿物岩石;2001年03期 |
11 |
许效松,刘宝珺,牟传龙,汪正江,万方;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转换与生储岩[J];地质通报;2004年11期 |
12 |
李启桂;李克胜;唐欢阳;;四川盆地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天然气技术;2010年06期 |
13 |
李兴振,杜德勋,王义昭;盆山转换及其成矿作用——以昌都-思茅盆地和金沙江-哀牢山带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8年00期 |
14 |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覃建雄,彭军;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
15 |
熊家镛;;云南东部中—新元古代地层界线的厘定与对比[J];云南地质;1993年01期 |
16 |
崔建堂;边小卫;王炬川;杨克俭;朱海平;张俊良;;西昆仑康西瓦南部甜水湖一带下志留统与中泥盆统不整合界面的发现[J];地质通报;2006年12期 |
17 |
周小军;林畅松;李三忠;彭丽;陈清清;;沉积盆地内不整合界面组合样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陈守建;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刘荣丽;贾宝华;张振福;王国灿;;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
19 |
李根坤;;福建基底时代的探讨[J];福建地质;1989年03期 |
20 |
武铁山;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确立及划分的重要意义──兼论华北地层区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命名[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