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京山厂河花山群六房嘴组微古植物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花山群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主要出露于湖北省中部大洪山主峰附近南缘地区, 其上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覆盖的震旦系莲沱组,其下与元古界打鼓石群不整合接触。作者对花山群上部六房嘴组浅变质板岩进行了微古植物研究,在其上部发现了保存很好、丰富多样的微古植物化石,计有17属,32种,其中包含1新种 Pterospermopsimorpha fribilis sp. nov.。通过同已知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出现的微古植物群进行对比,作者认为六房嘴组所发现的微古植物组合更接近北方青白口系上统组合,故推断其时代相当于青白口纪最晚期。
|
|
|
|
1 |
陈孟莪,林蔚兴,张丕孚,杨森,卜德安;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J];地质科学;1982年03期 |
2 |
邢裕盛;;云南昆明附近震旦纪及早寒武世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地质学报;1982年01期 |
3 |
邢裕盛;刘桂芝;;燕辽地区震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1973年01期 |
4 |
曹瑞骥;;末前寒武纪叠层石衰退事件的研究[J];古生物学报;1988年06期 |
5 |
孙淑芬,刘文兴;湖北省郧西县武当山群变沉积岩组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年01期 |
6 |
蒋志文;;中国寒武纪早、中期后生带壳动物群[J];云南地质;1985年04期 |
7 |
张仁杰,冯少南,马国干,徐光洪,鄢道平;海南岛晚前寒武纪宏观藻类化石[J];古生物学报;1991年01期 |
8 |
许琼华
,田辉;吉林东南部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及其地层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5年02期 |
9 |
徐兆良;;湘潭晚前寒武纪条带状含锰建造中的化石藻类[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1期 |
10 |
王学仁,尹凤娟;岐山交界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初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4期 |
11 |
翦万筹,符俊辉;从碳质大化石在乾县好畤河的发现再论“唐王陵砾岩”的层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12 |
符俊辉;淮南生物群的时代及国内外主要含碳质大化石地层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13 |
杨道政;李金华;;鄂西崆岭群微古植物的发现及其时代探讨[J];地质通报;1990年01期 |
14 |
宋志瑞,楼法生,文子才,黄志忠,徐顺国,凌联海;江西省新元古界微古植物组合及其时代[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02期 |
15 |
阎永奎;江苏北部新元古界贾园组和赵圩组的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J];江苏地质;2002年01期 |
16 |
赵宗溥;;中国前寒武纪地层问题[J];地质学报;1954年02期 |
17 |
陈孟莪
,陈祥高
,劳秋元;陕南震旦系上部地层中的后生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意义[J];地质科学;1975年02期 |
18 |
高维;张传恒;王自强;;华北古陆南缘豫西新元古代大型疑源类及古地理环境分析[J];中国地质;2011年05期 |
19 |
王福星,陈乔,赵霞;我国西南震旦纪疑源类化石新资料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83年18期 |
20 |
杨欣德;;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葛屯组、寒武系大林子组及碱厂组沉积相分析[J];国土资源;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