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孢粉组合
【摘要】:正一、前言广东南雄盆地堆积了约三千米厚的红色碎屑岩,过去一般归入白垩—第三纪。近二十年来,不少单位在此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古生物资料,特别是古脊椎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对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1979年郑家坚等
|
|
|
|
1 |
潘安定;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第四纪孢粉及其环境[J];冰川冻土;1998年02期 |
2 |
王洪根,张卫东,王海明;浙江鲻山遗址孢粉组合与先人活动的关系[J];上海地质;2001年02期 |
3 |
耿国仓;;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孢粉组合[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5年02期 |
4 |
陈学林;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5 |
杨礼茂,姚立新;武汉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与古气候的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6 |
朱文孝,李坡;织金洞扫尾豪猪粪堆积层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岩溶;1994年03期 |
7 |
刘兆生;塔里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孢粉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
8 |
刘兆生;甘肃玉门旱峡早白垩世孢粉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
9 |
贾高隆;内蒙古东胜煤田延安组孢粉组合特征[J];中国煤田地质;2000年01期 |
10 |
江德昕,王永栋;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组合(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02期 |
11 |
杨世蓉;河南义马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古生物学报;1994年06期 |
12 |
刘兆生,何卓生,董凯林;新疆库车牙哈井下克孜勒努尔组底部孢粉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13 |
钱泽书;郑亚惠;宋之琛;;苏北盆地阜宁群孢粉[J];古生物学报;1993年01期 |
14 |
吴玉书;新疆罗布泊F_4浅坑孢粉组合及意义[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
15 |
符俊辉,侯宏伟;陕西焦坪延安组孢粉组合[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
16 |
潘安定;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第四纪孢粉记录的环境意义(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2期 |
17 |
尹凤娟,华洪,张子福;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托克逊凹陷早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2004年02期 |
18 |
王从风,黎文本;河北丘县早白垩世孢粉组合[J];古生物学报;1981年06期 |
19 |
郑芬,黎文本;福建白垩纪孢粉组合与地层对比[J];古生物学报;1986年02期 |
20 |
刘会平;杭州湾北部沿岸全新世的孢粉组合与地层、古地理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