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金属离子共掺的ZnS纳米晶光致发光特性的研究
【摘要】: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个团聚、窄粒度分布、球形的共掺杂ZnS纳米晶,其中,由硫代乙酰胺(TAA)热分解产生的硫离子作为沉淀离子。利用XRD分析确定其晶格结构(闪锌矿型)和平均粒度(2~3nm)。XRD图谱中并未显示掺杂离子的特征峰。用日木HITACHI M-850型荧光分析仪测定掺杂ZnS纳米晶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结果发现,单一稀土离子掺杂并未使ZnS纳米晶的发射峰的位置移动,但荧光强度提高。说明在此情况下并未发挥稀土离子的发光中心的作用,稀土离子作为敏化剂使荧光效率大大提高。掺杂Cu~(2+)离子则改变了ZnS纳米晶的发射光谱,但荧光强度减弱。而Cu~(2+)与稀土离子共掺不仅使发射光谱红移(纯ZnS纳米晶为450nm,共掺ZnS纳米晶为540~550nm),而且荧光强度显著提高(约为ZnS纳米晶的8~15倍,约为单一稀土元素掺杂的ZnS纳米晶的两倍)因此,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共掺是改善发光材料性质的一条重要的新的途径。将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共掺于ZnS纳米晶中可得到非常强的及稳定的可见发光。
|
|
|
|
1 |
吕朝霞;郑晓华;;不同形貌ZnS纳米晶合成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4年08期 |
2 |
彭玲玲;韩涛;曹仕秀;雷宇;;紫外辐照增强ZnS纳米晶发光性质的研究[J];材料保护;2013年S1期 |
3 |
容学德;;ZnS纳米微粒在润滑油减摩擦上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
4 |
岳利青,周禾丰,郝玉英,刘旭光,许并社;纳米ZnS基白光发射材料的制备和表征[J];发光学报;2005年02期 |
5 |
杨玉;杨少东;程波;夏伦鹏;尹新民;柴多里;;还原法制备ZnS纳米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2年06期 |
6 |
周向玲;郭玲;张伟;郑毓峰;孙言飞;蒋莉;王军;;纳米晶ZnS的光学特性[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7 |
刘金成;於黄忠;覃东欢;彭俊彪;曹镛;;化学沉淀法用于多种形貌ZnS纳米晶的可控合成[J];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
8 |
李国平;罗运军;;水热法制备ZnS纳米线(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1期 |
9 |
冯秋菊,申德振,张吉英,梁红伟,吕有明,范希武;ZnS纳米棒阵列的结构和光学特性[J];发光学报;2005年05期 |
10 |
汪乐余,赵长庆,朱昌青,王伦;功能性ZnS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1期 |
11 |
杜鸿延;魏志鹏;楚学影;方铉;方芳;李金华;王菲;王晓华;;掺杂型ZnS纳米晶的发光性质及其在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3期 |
12 |
邓战强;齐俊杰;张跃;廖庆亮;黄运华;曹佳伟;;大长径比ZnS纳米线的制备、结构和生长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02期 |
13 |
韩敏;张文莉;石乃恩;徐正;包建春;刘洪江;朱建明;;六方相ZnS单晶纳米线束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9期 |
14 |
钟敏;张磊;葛洪良;;溶剂热法水热后处理合成ZnS纳米棒(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S2期 |
15 |
Nachimuthu SUGANTHI;Kuppusamy PUSHPANATHAN;;铈掺杂ZnS纳米棒中相变对室温铁磁性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9年04期 |
16 |
丁云峰,余锡宾,贺香红,熊娟,王则民;变形六方ZnS纳米晶的固相合成及其荧光特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7 |
爱可可,辛立辉,周瑞敏;在水和乙醇体系中用辐射技术制备纳米ZnS晶体(英文)[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3年01期 |
18 |
杨富国,朱琼霞,方正;快速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微粒ZnS[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9 |
梁燕飞;高翻琴;位子涵;孙永娇;胡杰;;球状ZnS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