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尚占环  刘兴元  丁路明  郭旭生  王虎成  马玉寿  龙瑞军  
【摘要】:正三江源区地广人稀,每km~2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还有大片的无人区,自然环境十分复杂。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安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其生态环境仍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西南部,长江、黄河、澜沧江同源于此,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系统最为特殊和脆弱的地区之一。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海军;魏晓琴;;3S技术在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调查中的应用[J];青海国土经略;2007年03期
2 卢俊德;;青海省兴海县黑土滩退化程度及其治理途径的调查[J];养殖与饲料;2008年09期
3 陈全功,梁天刚,卫亚星;青海省达日县退化草地研究 Ⅱ 退化草地成因分析与评估[J];草业学报;1998年04期
4 唐燕;李希来;尚占环;李积兰;;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在“黑土滩”治理中的应用前景[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年03期
5 张怀宁;浅谈达日县草地退化原因及其综合治理[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0年03期
6 薛艳庆;;囊谦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7年08期
7 马青山;;泽库县“黑土滩”退化草地综合治理[J];草业科学;2009年12期
8 李晶莹;殷青军;;基于QuickBird影像三江源区达日县“黑土滩”的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1年01期
9 朱占祥;;天峻县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效益分析[J];青海草业;2006年03期
10 黎与;;青海三江源“黑土滩”形成的自然、人为因素和生物学机制[J];草业与畜牧;2007年04期
11 张静;鲍正明;;高寒草甸坡地“黑土滩”土壤养分特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2 刘育红;李希来;魏卫东;芦光新;田丰;乔有明;;高寒草甸“黑土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13 刘维香;马寿;刘贵萍;;天峻县“黑土滩”成因及治理对策[J];青海草业;2010年01期
14 黄葆宁;李希来;;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植物量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3年04期
15 李希来;;高寒草甸草地与其退化产物——“黑土滩”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1996年02期
16 古建伟,孙世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是改善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09期
17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柳英;王彦龙;杨时海;李世雄;盛丽;孙小弟;;适宜黑土滩栽培的牧草品种筛选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年04期
18 郑建宗;刘黎明;秦海山;切保;;青海环湖地区黑土滩成因及生态建设探讨[J];草业与畜牧;2007年05期
19 李生军;;鼠类分布与“黑土滩”退化草地形成原因的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年11期
20 史惠兰,王启基,景增春,李世雄,王杰;江河源区人工草地及“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世权;;实施生态自我修复工程 改善江河源区生态环境[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史惠兰;王启基;景增春;李世雄;王杰;;江河源区人工草地及“黑土滩”退化草地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潘竟虎;;基于遥感和GIS的江河源区草地退化动态变化分析[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穆兴天;;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当地民族的发展进步[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世杰;;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与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杨改河;王得祥;胡良温;李亦冰;;近600年江河源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分析[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丁永建;刘时银;;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对策[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王启基;施建军;王彦龙;来德珍;李有福;;不同牦牛放牧率下江河源区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动态变化[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NDVI记录的近20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纪安;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研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师江澜;江河源区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任广鑫;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轶冰;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与时空格局[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青;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尚占环;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及其植被更新[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8 程慧艳;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覆被变化的水文过程与生态功能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马玉寿;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李秀英;政治生态学视野中的黄河河源生态意象和纷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钊齐;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放牧侵蚀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郝金娥;江河源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性[D];青海大学;2010年
3 张黎敏;江河源区“黑土型”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地上植被与土壤环境特征[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4 杨振宇;玛曲草原“黑土滩”分布特征及其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唐燕;退化高寒草甸白苞筋骨草和铁棒槌对几种牧草的化感作用[D];青海大学;2008年
6 徐松鹤;黄河源区次生裸地形成过程及其植物群落种的生态关系[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7 卢虎;高寒生态脆弱区不同干扰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时间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8 齐文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9 王军德;黄河源区典型草地水文循环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瑞江;施肥除莠对青海高寒地区人工草地生产特性和群落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湘君;黑土滩治理—— 为草原“疗伤” 让绿色重生[N];青海日报;2011年
2 陈磊;昔日黑土滩今朝披绿装[N];西部时报;2009年
3 何伟;青海三江源地区75万亩黑土滩变绿洲[N];西部时报;2010年
4 解丽娜;海南率先完成黑土滩项目建设任务[N];海南报;2009年
5 田磊;两封三禁加速青海防治步伐[N];中国水利报;2002年
6 张进林;青海育出新牧草治理“黑土滩”[N];中国特产报;2008年
7 记者 寇俊山;我省三江源区治理黑土滩面积75.1万亩[N];青海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杨巴 焦万能;战“黑魔” 伏“沙龙”[N];青海日报;2006年
9 姜辰蓉;三江源区“黑土滩”治理将应用新草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10 记者 寇俊山;达日:昔日黑土滩 今朝披绿装[N];青海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