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花药培养预处理方法和培养基的研究
【摘要】:苜蓿是重要的饲草作物,同时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花药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加倍单倍体纯系,缩短育种年限和提高选择效率。为了提高苜蓿花药培养效率,以小孢子发育处于单核中期到单棱靠边期的苜蓿花药为材料,对花药培养预处理方法和培养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苜蓿花药培养高效再生体系。试验结果如下:(1)苜蓿花药培养适宜的灭菌方法是将花蕾用自来水流水缓慢冲洗 30min,70%酒精浸泡灭菌2s,接着用0.1%升汞溶液浸泡灭菌4min,最后用无菌蒸馏水漂洗5次。 (2)接种前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有利于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其中以预处理3d 的诱导率最高。 (3)采用固液双层漂浮培养比固体培养和液体漂浮培养诱导效果好。接种密度以每个50mL 三角瓶接种5~10朵小花的花药为宜。以改良 Nitsch2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 2.0mg/L 和6-BA 0.5mg/ L,麦芽糖6%~9%的苜蓿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4)MS 培养基附加 NAA 0.5 mg/L 和 KT 2 mg/ L,蔗糖3%或蔗糖1.5%+麦芽糖1.5%的绿苗分化率较高。(5)培养基中附加水解酪蛋白700mg/L 或谷氨酰胺700mg/L 或脯氨酸600mg/L 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都是有利的。(6)生根培养基为 1/2 MS 附加1%蔗糖。
|
|
|
|
1 |
高宝兰;冷冻处理苜蓿根芽叶及其相对电导率和游离全氨基酸的变化[J];内蒙古草业;1996年Z2期 |
2 |
马其东,高振生,洪绂曾,王培,孟维国;不同苜蓿地方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的评价与筛选[J];草业学报;1999年01期 |
3 |
李拥军,苏加楷;中国苜蓿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Ⅱ.RAPD标记[J];草业学报;1999年03期 |
4 |
马其东,叶建敏;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奶牛;2001年02期 |
5 |
阎旭东,朱志明,李桂荣,翟玉柱,孔德平,徐玉鹏;六个苜蓿品种特性分析[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
6 |
张东杰,夏美茹;苜蓿的营养功能及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7 |
保国宝,李娟;苜蓿播种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年01期 |
8 |
刘小平;菜用苜蓿无公害生产技术[J];西北园艺;2004年03期 |
9 |
李玉占,梁文举,姜勇;苜蓿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
10 |
秦芳;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4年11期 |
11 |
杨连合;苜蓿的调制加工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1996年06期 |
12 |
闵继淳,李拥军,申修明,肖凤,李中泉,李占武,李淑平;新牧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新品种选育[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3 |
张玉发;试论苜蓿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草业科学;1999年02期 |
14 |
郭玉泉,张涛,郑洪丽;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6期 |
15 |
陈自胜,徐安凯;论苜蓿在优化种植业结构中的作用和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1期 |
16 |
张玉发;苜蓿将成为新世纪朝阳产业[J];中国花卉园艺;2001年04期 |
17 |
李玉山;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
18 |
张健行,李鸿祥;美国的苜蓿产业(连载之一)[J];中国乳业;2002年05期 |
19 |
朱湘宁,郭继勋,梁存柱,祝廷成;华北平原地区灌溉对苜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2年06期 |
20 |
李锦华,马振宇,易克贤;93个苜蓿种质的生产性能评定及耐水肥高产品种筛选[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