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李希来张静  
【摘要】: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现状、区域分布以及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黑土滩”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海拔范围、区域特征和独特的气象条件.整个过程的主导因素是人为过度放牧,导致秃斑地的形成;害鼠破坏、风蚀、水蚀和冻融剥离等自然因素起到加速“黑土滩”的形成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希来;;高寒草甸草地与其退化产物——“黑土滩”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1996年02期
2 黄葆宁;李希来;;高寒草甸退化草地—“黑土滩”植物量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3年04期
3 阿生青;;高寒草甸退化演替中嵩草种群数量特征及成分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6期
4 杨元武;李希来;周华坤;;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特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冉飞;李以康;周华坤;韩发;师生波;包苏科;;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6 黎与;;青海三江源“黑土滩”形成的自然、人为因素和生物学机制[J];草业与畜牧;2007年04期
7 涂军,熊燕,石德军;青海高寒草甸草地退化的遥感技术调查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8 桑永燕;宁洪才;屈海林;;禁牧封育3年后退化草地生物量测定[J];青海草业;2006年03期
9 马玉寿,郎百宁,李青云,施建军,董全民;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2002年09期
10 裴海昆;高寒草甸黑土型退化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8期
11 都耀庭;张东杰;;禁牧封育措施改良高寒地区退化草地的效果[J];草业科学;2007年07期
12 星学军;;三江源区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9期
13 盛丽;王彦龙;;果洛大武地区不同退化梯度下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特征变化[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年04期
14 才旦;;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评价、功能失调原因和治理对策[J];草业科学;2006年09期
15 王文颖;王启基;王刚;景增春;;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16 张怀宁;;青海省四大生态区退化草地治理模式初探[J];草业与畜牧;2008年04期
17 张静;李希来;季刚;;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18 鲁子豫;王文颖;王启基;;江河源区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氨基酸成分和含量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08年06期
19 肖浩;;高寒草甸植被退化的几个案例分析及恢复问题的探讨[J];草业与畜牧;2008年03期
20 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希来;张静;;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文金花;杨时海;;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马玉寿;董全民;施建军;王启基;龙瑞军;戴朝统;文金花;;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建植技术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敏;宝音陶格涛;;半干旱草原区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的试验研究[A];中国草地科学进展:第四届第二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6年
5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启基;龙瑞军;王彦龙;;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建植技术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文颖;;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孙飞达;龙瑞军;;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尤泳;王光辉;李伟;孟博;宁国鹏;王德成;;我国草地的机械改良技术发展分析[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2008年
10 李月梅;曹广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谈嫣蓉;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陈懂懂;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及氮矿化潜力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史小明;开垦、黄帚橐吾蔓延和禁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胡小龙;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世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马玉寿;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恢复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9 马妙君;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土壤种子库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张仁懿;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伟;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退化原因及对策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薛永伟;施肥对藏北退化草地植被特征和土壤的影响[D];西藏大学;2011年
3 王钊齐;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放牧侵蚀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韩立辉;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次生裸地生态特征及采用丸粒化草种的植被恢复试验[D];青海大学;2010年
5 范晓梅;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的影响及作物系数的确定[D];兰州大学;2011年
6 胡文祥;基于植物性状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物种对施肥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刘杰;高寒草甸豆科植物固氮作用及其对群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8 余开亮;亚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冠层截留容量及其与冠层特征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李强;不同恢复措施对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俊英;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吸收土壤氮素多元化途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莎莎;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治理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N];格尔木日报;2011年
2 何伟;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国际领先[N];西部时报;2011年
3 郅振璞 龙腾飞;三江源 典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试验成功[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李欣;青海大学为三江源生态恢复建设“添砖加瓦”[N];青海日报;2010年
5 段伟华;汾河流域草地生态治理工程启动[N];山西日报;2008年
6 记者 赵静 通讯员 史绍俊 董全民;三江源“黑土型”退化草地又见绿[N];青海日报;2011年
7 万勇治;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测绘报;2007年
8 王秀萍;我省启动汾河流域草地生态治理工程[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9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N];农民日报;2009年
10 高玉葆;我国北方草原人与自然和谐若干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