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洁;潘景业;;血小板和组织因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5期 |
2 |
吴其夏;血小板膜和血栓形成[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8年05期 |
3 |
姜一农;血小板·血凝·纤溶[J];日本医学介绍;1995年04期 |
4 |
喻晶;血小板中的信息转导系统[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6年04期 |
5 |
刘明东,韩颖,马恩普,刘秀珍,刘安,孙连生,董波,房彤宇;冻干保存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9年01期 |
6 |
崔云,刘璐,黄成垠;低温下血小板生理学性质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
7 |
沈成武,沈迪,王爱莲;血小板聚集机理数学模型的初步探讨[J];科学通报;1989年08期 |
8 |
王俊玫,丛玉隆,张培彤,李楠,杨俊,翟飞;血小板激活时其胞质内钙离子变化的测定[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
9 |
;图文新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1期 |
10 |
彭承宏,赵之明,刘宏,韩宝三,王涌,方河清,吴育连,高长有;一种新型生物人工肝膜材料体外激活血小板的实验[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2期 |
11 |
白维仁;;纤维襄泡症患者血小板的α_2肾上腺素能系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5年03期 |
12 |
宋敏,李进;用多聚赖氨酸制备血小板光镜及扫描电镜标本的方法[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3 |
陈勤,鲍玉洲;硒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1994年04期 |
14 |
王兆钺;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年03期 |
15 |
邵茂刚,杨耀芳,陈明哲,李文芹,梁崇风;等剪切场中剪切率与剪切时间对全血血小板自发聚集性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年01期 |
16 |
杨耀芳,韩启德,邵茂刚,杨丽华,陈明哲;等剪切场中剪切诱导血小板释放神经肽Y[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年03期 |
17 |
;血液与循环生理[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02期 |
18 |
崔玉英;张立克;伍期专;蒋宏锋;唐朝枢;耿彬;;溶血磷脂酸激活大鼠血小板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19 |
许传青,曾衍钧;血小板在凝血中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及仿真[J];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
20 |
张丽霞!11000沈阳,孙艳虹!11000沈阳,孙芹敏!11000沈阳,宗志宏,于秉治;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中脂蛋白(a)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