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中微子v_e及电子e的“反常荷”和“反常磁矩”
【摘要】:根据实验测量获得的中微子质量和半径等数据,并利用理论计算获得的相应数据,计算了中微子的“反常荷”和“反常磁矩”。与最近天文物理中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中微子磁矩的上限值对比,符合很好。同时指出,中微子的“反常荷”和“反常磁矩”是由于中微子的表面形变使其内部亚夸克电荷中心相对距离产生的微小改变所贡献的。用类似方法对电子的“反常荷”和“反常磁矩”也进行了相应讨论。
|
|
|
|
1 |
郭凯声;;揭开中微子质量之谜的最新实验[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3年04期 |
2 |
丘进;有关中微子质量的最新报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3 |
黄无量;;中微子质量与宇宙超大尺度结构[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1年12期 |
4 |
李铁忠;;轻子类Cabibbo角的确定和μ→eγ一类过程的解释[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2年03期 |
5 |
;英科学家测算出中微子质量上限[J];创新科技;2010年07期 |
6 |
罗辽复;;中微子质量的天文测定[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
7 |
吴宗恩;W.W.雷博科;;(1/2)~+→(1/2)~+ β蜕变与中微子质量——弱作用的基本粒子法[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
8 |
;中微子的质量、混合和振荡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9 |
;科学家证实中微子质量[J];发明与创新;2004年09期 |
10 |
游科;祝玉灿;吕军光;孙汉生;田卫华;赵文衡;郑志鹏;叶铭汉;庆承瑞;何祚庥;崔凤柱;;~(48)Ca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寿命下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1年11期 |
11 |
焦善庆,张金伟,郝军,张晓红;大气中微子υ_μ振荡几率估算[J];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
12 |
庆承瑞,何祚庥;氚核β衰变谱形的原子效应修正和中微子质量的测定[J];物理学报;1982年05期 |
13 |
唐江凌;;中微子质量之探索[J];现代物理知识;2006年04期 |
14 |
汪兆民,张仲沄;中微子振荡和中微子质量[J];物理学进展;1986年04期 |
15 |
波碧;关于中微子质量的最新实验结果[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4年06期 |
16 |
庆承瑞,何祚庥,梁东麒,冒亚军,陈师平,孙汉城;对电子中微子质量为虚数的质疑[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5年01期 |
17 |
肖飞;;中微子与泡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8 |
B.Kayser
,张毓亭;中微子质量的探索[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6年04期 |
19 |
焦善庆,江先佐,王蜀娟,杨本立,张晓红,赵瑞珍;中微子获得质量和电荷的物理根源[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
20 |
黄明阳;郭新恒;杨炳麟;;利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探测超新星中微子[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1年02期 |
|
|
|
|
|
1 |
焦善庆;江光佐;杨本立;;电子中微子v_e及电子e的“反常荷”和“反常磁矩”[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2(9)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9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2 |
杨本立;赵瑞珍;张晓红;焦善庆;温诚忠;王蜀娟;;自旋S=(1/2)混合对称和S=(3/2)全对称夸克质谱规律[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3 |
胡佐文;杨本立;焦善庆;王蜀娟;;可能存在的轻子型夸克态[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1998(7)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
4 |
焦善庆;王蜀娟;郭江;杨本立;胡佐文;;夸克——轻子对称的本质[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1998(7)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
5 |
朱勇;葛增伟;吴国庆;殷学技;唐林耀;赵寒冰;潘裕柏;;中微子探测用高纯二氧化碲单晶的下降法生长[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6 |
焦善庆;温诚忠;张晓红;张金伟;;中微子质量与光子质量的相互关联[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