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德润  
【摘要】:正中国大陆是由一系列造山带和夹持其中的地块组成,其自北而南为天山-大兴安岭褶皱造山带,昆仑—秦岭褶皱造山带及华南褶皱造山带等三个巨型褶皱造山带,除此还有滇藏褶皱造山带、东南沿海褶皱系、台湾褶皱系等。据此刘光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廷栋;;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2 李凤杰;郑荣才;蒋斌;;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年04期
3 杨洪之,朱振华,伍超群;试论波斯型地洼区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年02期
4 张恺;罗志立;张清;戴金星;姚慧君;;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划分和远景[J];石油学报;1980年04期
5 李德生;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1年01期
6 朱文耀,程宗颐,姜国俊;利用GPS技术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初步结果[J];天文学进展;1997年04期
7 侯海峰,刁守中,华爱军;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J];华北地震科学;2002年03期
8 任雪梅,马禾青,陈春梅;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近源区的相继发震特征与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9 吴永加;张永仙;尹祥础;;1970年以来中国大陆25次6.8级以上地震前态矢量异常特征研究[J];地震;2006年02期
10 刘吉夫;陈颙;史培军;陈晋;;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1 蒋锋云;张晓亮;张希;王双绪;;2004-2007年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场和汶川大震[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12 刘桂萍;;关于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震;2010年01期
13 Ю.Γ.Зорина;李寿田;;太平洋活动带西部裂谷型构造的含油气性[J];海洋石油;1991年01期
14 田少柏,张文冕,杨立明;中国大陆大震临震预报概率计算[J];西北地震学报;1993年04期
15 赖锡安!中国武汉430071,徐菊生!中国武汉430071,卓力格图!中国武汉430071,刘经南!中国武汉430079,施闯!中国武汉430079,姜卫平!中国武汉430079;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的基本特征[J];中国地震;2000年03期
16 楚全芝;邓志辉;杨竹转;;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特点及其在地震危险性预测中的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2期
17 马宏生;邵志刚;周龙泉;蒋长胜;;中国大陆7级地震活动状态分析[J];地震;2008年03期
18 管玉艺;关于中国大陆强震的短期预报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3期
19 薄景山,廖振鹏;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规律及模拟研究评述[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2期
2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选定东海县[J];江西地质科技;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润;;中国大陆残留地块地球物理场特征及与油气田的关系[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张虎权;张景廉;卫平生;;盆山耦合体系与巨型油气田的形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军;林万昌;廖建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油气田(井)产能动态预报[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4 何正勤;丁志峰;孙为国;;中国大陆的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杨选辉;;印尼8.7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出现的同震、震后宏观现象[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6 高名修;;中国大陆动力学的三个基本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刘宝林;桂暖银;;中国大陆科学钻孔钻进规程合理控制问题的探讨[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彭聪;;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与成矿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胡辉;李晓明;;月亮交点潮与中国大陆大震活动的韵律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驹;刘正义;杜乐天;;沙漠地区的地球排气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中国大陆地震应变场研究与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学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裴顺平;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肖兰喜;中国大陆板内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牛之俊;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模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晓波;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杨群周;东秦岭造山带河南段金成矿规律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8 姜修道;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D];长安大学;2004年
9 洪学海;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S波品质因子三维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欧新功;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岩石的弹性和热性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石物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燕;利用第四纪活断裂资料模拟中国大陆地壳变形速度场及应变率场[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2 苗青壮;中国大陆强震前应变释放特征[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3 朱高明;JZ油气田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刘建峰;小兴安岭东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5 尤世娜;三江义敦岛弧(中北段)典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周丽云;冀北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流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邵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钻探工程网络数据库[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8 王立社;天山造山带中段(乌库公路—托克逊库米什)古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2005年
9 张冬菊;青藏东北缘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场分析与构造活动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张维;内蒙古达茂旗地区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埃达克深成岩SHRIMP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滕艳;我国东部平原及边缘海最具油气前景[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肖毅;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维;把二氧化碳埋起来[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记者  梁均贵 通讯员  王佩莲 实习生 高博;北京年平均移动5毫米[N];湖北日报;2006年
5 记者 邹清丽;地质学家推断 中国大陆是撞出来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高平;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布设顺利[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沈翀 王佩莲;北京地区向东移动五毫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8 闫伟;“聚宝盆”丰富卤水资源亟待开发利用[N];证券日报;2008年
9 记者 宋杰;今年发现五个亿吨级以上油气田[N];中国石油报;2002年
10 赵凡;中国大陆能找到巨型斑岩铜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