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舒庆尧刘庆龙吴殿星袁凤杰任学良富昊伟王玉华  
【摘要】:正 植酸(肌醇-6-磷酸)是谷物成熟种子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不被人和非反刍动物吸收利用,其排泄物是造成环境磷的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由于种子中植酸易于与人体必需的微量金属营养元素Ca、Fe、Zn等结合,形成难以被吸收利用的植酸盐,因此,植酸被认为是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最重要的抗营养因子。经过近5年的研究,我们通过~(60)Co-γ射线辐照与化学诱变(NaN_3)处理水稻、玉米和大豆干种子,获得了近20余份低植酸突变系。其中,已鉴定出受互不等位的、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水稻低植酸材料3份(籼稻HIPi1:粳稻HIPj1、HIPi2)、玉米低植酸材料11份、大豆低植酸材料2份(LP1216、LP4297)。对突变体种子各种磷素成分含量分析表明,与相应亲本比较,所有突变体总磷基本不变,无机磷(Pi)含量不同程度显著增加,植酸磷含量不同程度显著下降,最高的可达60%。同时发现,水稻突变系HIPi1植酸磷含量的变化,还可促使种子精米部分Fe、Zn等元素含量的显著上升。研究发现,低植酸突变体与其亲本相比,产量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突变体和常规品种的杂交,花培或异地加代选育,现已育成若干新的改良低植酸籼、粳稻新品系,产量水平已接近或超过推广品种。同时,杂交稻三系配套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低植酸籼、粳不育系均己定型,可望于2006年通过鉴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洁;李新新;王忠华;;玉米低植酸突变体的间接测定筛选法[J];江苏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2 陈葆棠,谢岳峰,张端品,余毓君;植酸在水稻(Oryza sativa L.)细胞培养中的促进作用[J];实验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3 张梅申,沈爱光,熊晓辉,沈昌;植酸酶对大豆中植酸降解作用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9年03期
4 赵建军,许泽永,方小平;作物低植酸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02期
5 金征宇,朱建津;大豆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对饲用价值的影响[J];饲料工业;1995年12期
6 王若仲,萧浪涛,丁君辉,严钦泉;植酸形成与水稻籽粒充实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2003年01期
7 周勇,文铁桥,宋国清,范崇春,居超明,徐国成;植酸和氯离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1995年04期
8 黄福灯;刘鑫;李春寿;程方民;;水稻籽粒植酸含量的环境变异及其与矿质元素间关系[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12期
9 任学良,舒庆尧;低植酸作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核农学报;2004年06期
10 张弛,陈受宜;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在盐胁迫下水稻耐盐突变体中特异表达的基因[J];中国科学B辑;1995年08期
11 郭岩,陈少麟,张耕耘,陈受宜;应用细胞工程获得受主效基因控制的水稻耐盐突变系[J];遗传学报;1997年02期
12 廖子荣;黄东益;牛杰;李俏;吴安迪;;一个水稻生物产量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13 石太渊;水稻组织培养与突变体筛选[J];辽宁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14 沈圣泉;王彩霞;叶红霞;陈文岳;吴殿星;舒庆尧;;γ射线诱发水稻粒色突变体的研究[J];核农学报;2006年05期
15 魏麟;佘朝文;伍贤进;刘胜贵;蒋向辉;李胜华;刘良科;;水稻向重力性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的比较[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16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研究[J];作物学报;2008年03期
17 方立魁;桑贤春;杨正林;凌英华;王楠;何光华;;一个水稻分蘖角度突变体tac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初步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09年03期
18 杨德卫;叶新福;;水稻颖花突变体的最新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1期
19 杨德卫;卢礼斌;郑向华;黄镜浩;叶宁;刘成德;程朝平;何琴;叶新福;;水稻矮秆突变体MU101的诱发及鉴定[J];核农学报;2011年02期
20 张向前;朱海涛;邹金松;曾瑞珍;;T-DNA插入产生的水稻小粒突变体遗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庆尧;刘庆龙;吴殿星;袁凤杰;任学良;富昊伟;王玉华;;低植酸水稻玉米和大豆突变系的培育与育种研究[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传凤;吴家和;何朝族;;一个水稻半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分子功能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王才林;赵凌;周寿芳;;广亲和eui水稻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的遗传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郭涛;陈志强;王慧;刘永柱;张建国;;水稻空间诱变半矮杆突变体HYA-1染色体变异初步分析[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曾斌;朱诚;孙宗修;;水稻Hg~(2+)耐性突变体在Hg~(2+)胁迫下AsA-GSH循环与活性氧代谢的变化[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傅秀林;张强;富国祥;;利用新株型稻品种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7 朱寿民;;大豆中的特殊保健因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戴新宾;张荣铣;许长成;匡廷云;;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光抑制特性研究[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9 林冬;朱诚;胡国成;孙宗修;;镉胁迫下敏感水稻突变体的抗氧化应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罗大刚;张淑萍;;水稻矮秆小粒双隐性突变体的遗传育种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远霖;三个水稻生殖发育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遗传分析及有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2 任学良;水稻低植酸突变体籽粒的品质与发育特性及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永夫;水稻适应低磷胁迫的营养生理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华清;水稻花发育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功能冗余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5 张永强;水稻T-DNA插入突变群体的构建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6 何迎春;外源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郎有忠;水稻高产株型有关重要性状的产量生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8 吴忠长;水稻耐低磷胁迫相关转录因子OsPTF1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祁碧菽;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OsCAX3的功能、表达特性及调控序列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刘洪家;水稻不定根发生基因AR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华;水稻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钟崴麒;水稻少侧根突变体lrl6-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蔡美双;水稻花器官发育控制基因POS的功能和表达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4 唐丁;一种高频率自主变异水稻的发现与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5 杨芳;水稻向地性突变体的生理研究、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6 范玉琴;高空环境诱发水稻半矮化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及赤霉素调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彬;1个水稻同源异型突变体材料的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8 霍华蕾;从山羊草中分离小麦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突变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沈翊;利用T-DNA插入突变体对水稻OsGLR1基因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郭强;水稻OsPT2和OsPT6在异源表达系统中的功能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综;水稻“长生不老”可被制约[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刘玲;大豆增产的措施(待续)[N];中国特产报;2002年
3 ;大豆科选93[N];农民日报;2002年
4 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东北及内蒙古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N];农民日报;2009年
5 北京市科协供稿;辨别大豆有学问[N];科技日报;2004年
6 毛小飞;超高产大豆巨丰王9号[N];河南科技报;2008年
7 ;2007年国审农作物品种介绍——大豆㈢[N];农资导报;2009年
8 胡喜平;大豆新品介绍——合丰39号[N];农民日报;2002年
9 贾登三 杨国友;收获大豆有讲究[N];农民日报;2002年
10 施虹 张桂英;黑龙江推广大豆生物肥增产技术[N];粮油市场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