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廖明阳杨保华吴纯启丁日高  
【摘要】:纳米铜是粒径达纳米级的铜颗粒,其工业用途广泛,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纳米铜一旦长期使用,对人体和环境的负面效应值得关注。已有研究发现纳米铜能引起小鼠肝脏和肾脏毒性损伤。但截止目前,有关纳米铜的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毒理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肾脏毒性机制,探索毒性生物标志物。方法:SPF级雄性Wia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1%HPMC),微米铜组(200mg/kg),纳米铜高、中、低剂量组(50、100和200mg/kg),10ml/kg经口灌胃染毒,每日一次,连续五天。染毒结束后,留取肾组织进行基因组学研究。每组中各选取三只动物的肾脏进行表达谱分析,每只动物对应一张芯片。利用SAM(Significant Analysis of Microarray)软件对处理组和溶剂对照组大鼠肾脏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利用在线软件MolecularAnnotationSystem2.0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纳米铜200mg/kg剂量组中,发生差异改变的基因有2773个,其中上调的1060个,下调的1713个;在纳米铜100mg/kg剂量组中,发生改变的基因有108个,其中上调的49个,下调的59个;而在微米铜200mg/kg剂量组中,只有2个基因发生了差异改变。这些差异基因数的不同与各处理组大鼠肾脏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相一致。在对差异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纳米铜200mg/kg处理组,发生改变的基因主要集中于支链氨基酸降解、氧化磷酸化、细胞周期调控、脂肪酸代谢、MAPK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酶系对外源物质的代谢等,其他途径还包括糖酵解和糖异生、谷胱甘肽代谢、细胞外基质受体的相互作用、胰岛素信号通路、补体与凝血级联等。而在纳米铜100mg/kg处理组中,支链氨基酸降解、补体与凝血级联两条途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这些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的基因差异改变为我们进一步进行纳米铜的毒性预测和毒性标志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结论: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周期调控和氧化应激性损伤可能在纳米铜诱导大鼠肾脏损伤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纳米铜引起大鼠体内补体与凝血级联平衡的改变,产生抗凝血作用,可能也在其毒性损伤中发挥了作用。由此可见,毒理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纳米毒理学研究具有较大优势,在预测未知化合物毒性时要比传统毒理学方法更加敏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涛;杨琛懋;钱蓓丽;马璟;;毒理基因组学在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毒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2 徐宽樑;;抗生素的肾脏毒性—青霉素、头孢菌素部分[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01期
3 徐宽梁;;抗生素的肾脏毒性——万古霉素、四环素类、多粘菌素B及E、氨基糖苷类部分[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0年03期
4 陈汉源;;双盲法比较艮他霉素和托普霉素的肾脏毒性和耳毒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1年01期
5 邹启园;抗生素的肾脏毒性及肾功能减退时的合理应用[J];重庆医学;1982年05期
6 王永奇;艮他霉素和托普霉素肾脏毒性的比较:201例患者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82年03期
7 郑瑶琴;;氨基甙类的肾脏毒性[J];泰山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8 Lindsley CB ,Warady BA ,刘晓东;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肾脏毒性[J];国际儿科学杂志;1991年06期
9 徐成伟,林瑞存,戴秀莲,张卫东;二硫化碳肾脏毒性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4年01期
10 王刚垛,陶玉珍,张卫东,唐宪娥,林瑞存;甲苯与二甲苯混合液的肾脏毒性实验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11 刘汉名;慢性汞接触工人肾脏毒性的临床观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年01期
12 张维明,李克儒,樊均明,许国章;环孢素的肾毒性及防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年01期
13 谢同炳;阿米卡星对小儿的肾毒性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4 翟日洪;毒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毒理基因组学[J];广西医学;2004年06期
15 李芳,徐海滨;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年04期
16 曹佳,周紫垣,方福德,杨梦更生,胡绍火火火木,游力;毒理基因组学与DNA微阵列技术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17 何继亮,陈智;微阵列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4期
18 童建;毒理基因组学[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19 庄志雄;毒理基因组学对毒理学发展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20 敖琳,曹佳;毒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毒理基因组学[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明阳;杨保华;吴纯启;丁日高;;利用毒理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肾脏毒性机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裴军;;基因芯片在毒理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李洪燕;李燕;陈晓光;;XLF-3-43对顺铂肾脏毒性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李洪燕;李燕;陈晓光;;XLF-3-43对顺铂肾脏毒性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5 彭双清;廖艳;颜贤忠;;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马璟;杨涛;;毒理基因组学在药物毒理学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李波;;临床前安全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研究进展[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卜令丽;刘丽;沈连忠;李波;;肾脏毒性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摘要)[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霍艳;沈连忠;陈纪军;徐林;李波;;奥生乐赛特导致动物糖尿的相关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吴安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丽;药物毒理基因组信息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辉;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对药物分子的催化及分析应用[D];河南大学;2009年
2 田雨;盐酸四环素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代谢组学和毒理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新志;肾脏毒物致人胚肾293细胞DNA损伤的核苷酸切除修复[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文山;不宜与环丙沙星合用的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韩咏霞;静脉滴注克林霉素警惕肾损伤[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北京朝阳医院主管药师 冯文利;吃药避开这5样儿[N];健康时报;2010年
4 胡晓晶;九种常用药的不良反应[N];人民政协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白毅;我国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亟须与国际接轨[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胡品福;你会推荐OTC药品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孙金花;个体化用药 开发升温凸显CRO价值[N];中国医药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