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7例(44个)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二维超声图像,总结其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37例为我院1995~2003年术前经过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肿瘤共44个。男21例,女16例,年龄20~73岁,平均47.7岁。其中高血压27例(72.4%),13例术前测24h尿VMA,升高12例(10.6~74.8mg/24h尿),占92.3%。部分患者有胸闷心悸、腹痛腰痛、消瘦等症状。37例中有8例无明显主诉而于体检中发现。患者空腹检查,取仰卧位,辅以左(右)侧卧位。右侧肾上腺区可从右侧腋前线或腋中线第7~9肋间对准第二肝门作斜切扫查,于右肾上极内上方、下腔静脉外后侧显示。左侧肾上腺区可在左腋前线或腋中线沿左肾长轴将探头向内侧动,于左肾上极内侧、腹主动脉外侧与脾脏之间显示。发现肿块记录其大小、回声类型、边界、有无包膜回声、内部有无液性暗区等。仪器应用ALOKA SSD-1200、TOSHIBA SSA-240A、HP8500,探头频率3.5MHZ。结果37例病例中单发35例,其中右侧略多于左侧(右侧23例,左侧12例);多发2例,为双侧。44个肿瘤中,表现为实质性肿块者29枚,占65.9%(29/44),囊实性混合回声者15枚,占34.1%(15/44)。实质性回声以正常肝脏为对照,分为低、等、高三种类型。实质性肿块中低回声型20个,占70%(20/29),等回声型3个,占10.3%(3/29),高回声型6个,占20.7%(6/29)。44个肿瘤中,37个(84.1%)显示边界清晰。根据肿瘤大小分为二组,肿块最大直径≤4cm组共23个,其中囊实性混合回声2个;直径4cm组共21个,混合回声型13个,经X~2检验,两组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37例病例术前超声定位于肾上腺者35例,2例定位于腹膜后,定位诊断符合率9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更具有多样性,通过结合病史及生化检验资料,可提高超声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超声在转移灶的发现和病例的随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