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并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建立了新的油水两相流含油率预测模型。从电导探针信号中提取了标准差作为油水两相流含油率的特征量,和油水总流量一起,作为LSSVM模型输入量,含油率作为输出量。为了提高LSSVM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采用了改进的PSO算法优化LSSVM参数,得到了含油率的最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含油率在3%~80%范围内,改进的PSO-LSSVM含油率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
|
|
|
1 |
张春晓;张涛;;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的热式油水两相流含油率建模[J];化工学报;2009年07期 |
2 |
马龙博;张宏建;周洪亮;贺庆;;基于差压法的油水两相流的流量测量[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2期 |
3 |
金宁德;陈万鹏;;混沌递归分析在油水两相流流型识别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006年02期 |
4 |
赵雪峰;周云龙;;水平管内油水三层流摩擦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5 |
马龙博;张宏建;周洪亮;贺庆;;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支持向量机的油水两相流流型识别[J];化工学报;2007年03期 |
6 |
李英伟;于莉娜;孔令富;;基于多特征的LS-SVM油水两相流流型识别[J];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7 |
张丽娜;王小尚;张荷玲;杜绪联;;新型油水两相水平管流流型分类方法[J];油气储运;2006年10期 |
8 |
赵雪峰;周云龙;孙斌;;水平管内油滴分散流摩擦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9 |
张春晓;张涛;;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粒子群算法的两相流含油率软测量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
10 |
高华魂,屠传经,徐伟楠;用电导探针测量二相流流型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1982年01期 |
11 |
李卫东,杨健,李荣先,周芳德;气-液分层流界面波的实验研究及统计分析[J];化工学报;2001年06期 |
12 |
陈雪莉,张翎,吕术森,于遵宏,谭可荣;单泡罩塔板上电导探针测试信号的小波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6期 |
13 |
周明;李文采;;底吹气液两相流测量技术——改进的双触点电导探针(TEP)微机采样系统[J];过程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
14 |
金宁德,聂向斌,任英玉,张明学;基于Kolmogorov熵时间序列分析的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表征[J];化工学报;2003年07期 |
15 |
吕宇玲;陈振瑜;杜胜伟;何利民;;电导探针测量气液两相流持液率的研究[J];工业计量;2003年S1期 |
16 |
王丽雅;庄华洁;宋景祯;陈斌;李希;;高气速下鼓泡塔中气含率分布的测定[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6年01期 |
17 |
陈雪莉;栗冬;王辅臣;龚欣;于遵宏;;泡罩塔板上气液两相局部统计特性实验测定[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5年05期 |
18 |
罗孜;伍倩;王铁峰;韩梅;于伟;沙作良;王金福;;电导探针法测量高固含体系循环液速和气含率[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19 |
高娜;包雨云;高正明;;多层桨搅拌槽内气-液两相局部气含率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20 |
徐孝轩;宫敬;;水平管中油水两相流动研究进展[J];化工机械;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