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叶帮策;李友荣;徐萍;;电流型酶电极的电子转移机制[J];化学传感器;1994年03期 |
2 |
刘锡兰;;阴离子Cl~-、Br~-、SO_4~(2-)对Fe~(2+)和[CoCl(NH_3)_5]~(2+)之间电子转移反应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3 |
张宝文;佟振合;吴世康;;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A·Marcus及其电子转移过程的理论[J];中国科学基金;1993年03期 |
4 |
孙健,刘扬,陈德文,张启元,安静仪;竹红菌乙素(HB)在C_(60)与三乙胺分子间电子转移反应中的光催化作用[J];波谱学杂志;1999年04期 |
5 |
曹迁永,夏少武;三异丁基铝与乙酰丙酮铁的交换反应动力学[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6 |
邱体孝;刘锡兰;;加合质子作用对外界活化配合物机理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7 |
颜文斌,朱长菊,朱苗力;[Fe(CN)_6]~(4-)还原trans-[Co(en)_2(ImH_)2]~(3+)的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机理[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8年05期 |
8 |
刘锡兰;邱体孝;;非桥基配体对配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的影响——Cis-[Co(en)_2Cl_2]~+和Cis-[Co(en)_2(OH)_2Cl]~(2+)与Fe(Ⅱ)间电子转移反应[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1年02期 |
9 |
邵明坤,段春生,邢玉梅,周正宇;电子转移反应中分子理论的溶剂自由能和外氛重组能[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0 |
傅爱萍,杜冬梅,周正宇,俞庆森;金属原子(离子)苯配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
11 |
苑壮东;付蓉;张莉莉;李光;;密度泛函理论对反应CH_3+HClCH_4+Cl的动力学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2 |
汤佩松;;对光合作用机制研究的一些展望与两点建议[J];化学通报;1978年04期 |
13 |
于联合;明阳福;樊美公;;杂环俘精酸酐与TCNQ之间电荷转移反应研究[J];科学通报;1993年07期 |
14 |
洪琳;杨克;杨雪巧;;对硝基氯苄与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反应[J];有机化学;1989年01期 |
15 |
齐琳琳;王全德;王静波;傅克祥;何福城;李象远;;二氯二氰基苯醌及其阴离子自交换电子转移反应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
16 |
李顺来,许慧君,李宗和;一类有机体系分子内电子转移反应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7年04期 |
17 |
王彦妮,张小东,刘扬,张启元;电子转移反应O_2+O_2~(·-)→O_2~(·-)+O_2的从头算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
18 |
段春生,吴月顺,李凤华,张传松,邢玉梅,邢丽,周正宇;M- H/M~+ - H 体系重组能的从头算法[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19 |
张琦,陈艳丽,杨秀利,李长智;光合作用模型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0 |
马建毅,李娟琴,何荣幸,傅克祥,李象远;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计算的自洽反应场新方法[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