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治勇徐桂荣王晓芳唐永兰  
【摘要】:利用武汉暴雨所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的相对湿度、大气垂直液态水总含量(ILW)、大气水汽总含量(IWV)、大气层结曲线,研究短时暴雨、冰雹、雷暴大风天气发生前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反映的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潜势分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短时暴雨发生前,0~5km整层大气由非饱和状态趋向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转变,ILW从1 mm左右急增到20mm左右、IWV可急加到90mm以上,不稳定能量随着强降水的临近逐渐加大,在950~800hPa附近存在逆温层。(2)冰雹发生前,相对湿度具有"上干下湿"特征,最大相对湿度出现1500~2000m附近,没有饱和层,ILW始终维持在约1mm左右,IWV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增长过程,不稳定能量比较大。(3)雷暴大风天气发生前,相对湿度也有"上干下湿"特征,在1500~2000m存在饱和层,IWV和ILW均有一个明显的快速增长过程,存在一定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抑制能量,逆温层在800hPa附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保广裕;李生辰;裴少阳;徐月顺;卓玛;杨莲;;青海省东北部短时暴雨分析和预报方法研究[J];青海科技;2011年03期
2 郑石;黄兴友;李艳芳;;一次短时暴雨WP-3000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回波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3 郑媛媛;姚晨;郝莹;张雪晨;;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研究[J];气象;2011年07期
4 袁子鹏;王瀛;崔胜权;陈艳秋;黄阁;;一次中纬度飑线的阵风锋发展特征分析[J];气象;2011年07期
5 栾怀德;隋明;迟竹平;李华;;2011年春季(3—5月)山东天气评述[J];山东气象;2011年02期
6 梁棘;;几种典型强对流天气地面测报工作要点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7 任思衡;秦牧原;王春明;陈锋立;卢强;;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8 何立富;周庆亮;谌芸;唐文苑;张涛;蓝渝;;国家级强对流潜势预报业务进展与检验评估[J];气象;2011年07期
9 陈秋吉;梁宝荣;尹海燕;;北海夏季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10 陈云辉;蔡菁;马中元;郭艳;;江西两次不同季节强飑线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1年02期
11 张亚妮;;2011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1年07期
12 唐文苑;;2011年5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1年08期
13 陈瑞闪;;美国的“常客”——龙卷风[J];科学与文化;2011年07期
14 郑永光;陈炯;沃伟峰;韩雷;陶祖钰;;改进的客观分析诊断图形软件[J];气象;2011年06期
15 许弋;周丽娜;张萍;;贵州春季冰雹天气过程个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S1期
16 李文娟;郦敏杰;;基于探空资料的雷暴潜势预报方法[J];广东气象;2011年03期
17 裘锦华;;珠海机场夏季主要危险天气分析[J];空中交通管理;2011年07期
18 ;新书架[J];气象;2011年06期
19 陈海涛;廖晶晶;崔修来;孙瑶;;营口一次中尺度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0 王建新;陈海成;赵学东;张启绍;王爱玲;;安阳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机制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素美;;2004年春季华北地区的一次明显的低温强对流天气[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2 赵瑞金;董保华;李岩;;河北省中南部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赵瑞金;董保华;李岩;;石家庄地区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4 王丽荣;杨荣珍;赵严厂;李国翠;孙云;;风暴相对螺旋度与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关系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德林;马雷鸣;;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及数值模拟[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7 刘跃红;司福意;;地面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落区[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黄治勇;徐桂荣;王晓芳;唐永兰;;地基微波辐射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暴雨新型探测资料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雷正翠;蒋骏;刘银峰;史诗杨;马天骄;;常州市2009年6月两次强对流天气成因对比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马星芬;张淑萍;李毓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7.1”阳泉冰雹的预报能力检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闵晶晶;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周玲丽;登陆台风短时暴雨中的中β尺度辐合线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立祥;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王瑾;基于强对流数值模拟的贵州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周率;西昌卫星发射场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慕真;黑龙江省强对流天气特征初步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2 石燕茹;多普勒雷达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王雪芹;淮河流域典型强对流天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许霖;湖南强对流天气特征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杜坤;多尺度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高万泉;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常平;鲁西北地区强对流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何彩芬;宁波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楠;长生命史冷涡影响下天津持续多次的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及个例模拟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张欢;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静 卞赟;今年我国为何频发强对流天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秦楠;短时暴雨袭击 渠道溃堤[N];阿勒泰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郭起豪;近期强对流天气为何频发?[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新华网主持人 胡锦 本报记者 谈媛;近期强对流天气解析[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陈怡;沪将建立全国首个强对流天气预警中心[N];上海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王瑾;上海将成立强对流天气预警中心[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记者 郭起豪;加强监测预报 严防强对流天气[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兵 曹颖 通讯员 沈爱华 魏建苏 曾明剑;现代科技“对话”强对流天气[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申家莲 赵青松 本报记者 赵昕;强对流天气缘何频频“不速而至”[N];巢湖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瑾;世博气象:层层“设防”强对流[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