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锻炼意向到锻炼行为:为何言行不一致?——基于心理解释水平理论视角的理论框架
【摘要】:虽然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体会表现出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目前已有的研究尚未对此有很好的理论解释效度。本文基于心理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从锻炼决策的信息加工和动机发生过程两个维度,构建了由锻炼意向到锻炼行为过程的解释性理论框架。从锻炼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来看,由于在时空等方面心理距离较远,个体倾向于采用高心理解释水平表征决策信息,所以在锻炼意向阶段,对锻炼决策的信息表征比较抽象,更加关注锻炼行为的收益信息,重视锻炼益处的支持性理由信息,决策聚焦锻炼的目标价值,而在锻炼行为执行阶段,由于在时空等方面心理距离较近,个体倾向于采用低心理解释水平表征决策信息,对锻炼决策的信息表征比较具体,关注锻炼的付出回报比信息,对锻炼的阻碍性理由信息敏感,决策聚焦锻炼目标的现实可行。从锻炼动机的发生过程来看,由于高心理解释水平,锻炼意向阶段的个体偏好锻炼带来理想自我的实现,锻炼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而到了锻炼行为执行阶段,个体则由于低心理解释水平,决策偏好当下情境中的自我价值体现和多维度个人利益诉求最大化实现。由此看来,虽然锻炼意向的高心理解释水平能够提高个体对锻炼的倾向性态度,但是到了执行阶段,则个体会由于低心理解释水平削弱这种倾向性,这或许是造成多数个体对于锻炼言行不一致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基于心理解释水平理论框架,对锻炼意向到锻炼行为的过程变化机制开展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