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盛唐诗人审美心理论

卢燕平  
【摘要】:正 在盛唐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诗人的审美心理中有许多客观赋予的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使我们省照民族文化传统对我们的文学观念、文学手法乃至精神世界的左右,寻找一个或许失落了的自身世界,而这对文学发展鉴助无疑。本文由此初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齐洲;;论文学史的观念与文学史的编写[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康震;;关陇集团与隋唐之际的文学观念[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3 张戈平;;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兼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李伟;;李白《古风》其一新解[J];中国诗歌研究;2009年00期
5 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卢萌;;萧绎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不符探因[J];青春岁月;2011年02期
7 罗伟;;从晚明小品文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的影响论文学的继承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季桂起;;“道统”、“文统”的失范与异端的兴起——试论明代中叶文学观念的变革[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焦桂春;刘亚楠;;简析萧乾欧战通讯写作风格[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10 白军芳;于唯德;;论《青木川》中文学对历史的虚构——从山匪题材小说说开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1 郑杰文;《穆天子传》对《左传》文学手法的变革[J];文史哲;1994年04期
12 杨旭村;;文学观念的开拓和变革[J];朔方;1985年05期
13 杨兰;;从新时期小说创作看文学观念的变革[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14 缪俊杰;;时代呼唤着史诗的诞生[J];学习与探索;1987年01期
15 秦德兴;论刘勰“任自然”的文学评论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6 覃富鑫;明明如月,何时可掇?[J];南方文坛;1989年02期
17 麦冬雯,冼心福;从龚自珍到辛亥革命前的梁启超──一个近代文学观念演变的抽样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8 ;《祸水西施》[J];全国新书目;1998年01期
19 皮皮;;回过头看一下[J];鸭绿江(上半月版);2001年06期
20 马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燕平;;盛唐诗人审美心理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2 白烨;;观念演变与文学发展——共和国文学50年一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3 田忠辉;;网络语境下的80后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拉动[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4 张金梅;;梁启超“三界革命”与现代汉语语境文学观念的发生[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章罗生;;文学观念的革新与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少良;;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论要[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7 郭兴良;;关于《水浒》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8 赵志忠;;民族文学六十年评述[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9 刘勇;;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结与超越[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楠;;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智秀;《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毛新青;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木青;分歧与尺度[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8 成玮;宋初诗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红涛;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高云;四萧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淑青;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公璞;论西汉散体大赋的形成与衰微——以文学观念为中心[D];武汉大学;2004年
4 罗怀;网络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变迁[D];中南大学;2005年
5 王丹;文学观念的嬗变与艺术境界的差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烟晓红;梁武帝文学观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强;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8年
8 仕永波;菰蒲深处的温润秀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礼;论博客文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万水;论新世纪文学的文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四四;四川文学发展面临三重迷雾[N];四川日报;2006年
2 刘文尧;京味文学发展态势的思考[N];文艺报;2007年
3 文新;期待打工文学出现精品力作[N];文艺报;2007年
4 桂讯;第七届第八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颁发[N];文艺报;2008年
5 记者 肖国忠;大众文学和小众文学发展可并行不悖[N];光明日报;2009年
6 祝勇;自有一片新天地[N];北京日报;2005年
7 马平川;当前“三农”文学的缺失与期待(上)[N];天水日报;2006年
8 阿来;在新的事物中听到旧的回声[N];文艺报;2007年
9 记者 姜小玲;上海作协与新疆作协结对[N];解放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小立;文学副刊仍当助推文学前行[N];文艺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