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信仰的本质

戴茂堂  
【摘要】:正 一、信仰的主体性当人们把信仰等同于宗教,而又把宗教理解为“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斩断了信仰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其实,信仰不仅不意味着主体的缺失,恰恰相反,信仰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人的主体性的自我确证。信仰给人以特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如费尔巴哈所说:“信仰,不就正是意味着人之自我确信,意味着毫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志洪;;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含义理解和规定的演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梁力;;论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吴辉;张锦波;;马克思哲学中“现实的个人”出场路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4 石怀春;;费尔巴哈“人本学”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王晓晓;;试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青兰;;主体问题的存在论本质——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7 陆贵山;;异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郝立忠;;也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形态——从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序言”谈起[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9 杨尚昆;;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嬗变[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10 郭丽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J];群文天地;2011年15期
11 周雪;;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2 李显棠;段鑫星;;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提出及其本质内涵[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13 陈立新;李齐;;哲学自我确证的本真道说——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14 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人学意蕴——从“分工的观点”看“人”的发展[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15 李洪荣;;浅析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动机[J];才智;2011年23期
16 李雯雯;赵华朋;;马克思异化理论对以往异化思想的超越[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17 李淑梅;;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理解方式的变化[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18 陈志刚;;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逻辑演变[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19 张永芝;;人的本质实现的场域及现时代[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0 张红岭;;解析马克思哲学新原则的关键词——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和实践[J];理论界;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茂堂;;论信仰的本质[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2 戴劲;;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存在论上的差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衡彩霞;;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涂途;;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影响[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孙云龙;;《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Leben概念中译名评议[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刘本炬;;论马克思哲学批判创新的主体精神境界[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7 车文博;;论费尔巴哈的心理学思想[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8 周学奉;;创新与“现代人”的契合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曾凡跃;;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立元;张瑜;;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的新神话——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兼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凤;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3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5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晓红;现实的人的发现[D];吉林大学;2008年
8 吴楠;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历史性生成[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良;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D];华侨大学;2007年
2 金莉;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3 肖群;费尔巴哈与老庄思想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4 彭颖;费尔巴哈“心理强制说”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冷琳琳;费尔巴哈哲学[D];吉林大学;2007年
6 周虾娇;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卫华;回到“感性的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蔡君龙;论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关系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伟敏;管理中人的主体性[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栋梁;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解析[D];郑州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锦芳;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增惠;马克思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与先进文化[N];解放日报;2004年
4 吕大吉;宗教的未来(上)[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王东 林锋;“类本质异化”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吗[N];光明日报;2006年
6 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关怀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8年
7 米健(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会副会长);比较法学的历史发展与学者的承担[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特约记者 蔺庆春;《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第一编辑稿”公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韩庆祥 张健;中国人学研究对哲学的贡献[N];学习时报;2003年
10 本版编辑 魏小萍 聂锦芳 韩立新;聚焦《德意志意识形态》[N];光明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