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中北部的Nijingangsan、Puruogangri、Dasuopu、Guliya以及青海祁连山Dunde冰帽的冰芯中保存的孢粉是青藏高原中北部上千年至百十年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和相应植被变化的灵敏记录。冰层的孢粉分析表明总孢粉浓度与夏季降雨呈正相关,与夏季温度呈负相关。冰心记录的高孢粉浓度表明由于轨道作用力夏季季风可能超出了其现在的界限到达西藏西北及青海地区,代表草原成分的蒿、禾本科花粉增高达40%以上,气候环境相对暖湿;而花粉浓度低,且以藜科为代表的荒漠成分高含量,反映干旱环境。冰心记录显示距今11500以前西藏中西部高的藜科含量显示干旱环境,在青海祁连山地区11ka样品孢粉浓度低(200粒/L)同样意味着晚冰期的干旱环境(Yao,et.,2004;Liu,et.,1998);西藏中部11500-9500a BP之间蒿增加应是相对湿润的环境,9500-6500a BP禾本科增加草原发育,反映夏季风增强,季节降水增多;6500a BP以后禾本科减少反映回到干旱气候环境。中全新世相对的渐温期出现在2700-2200,1500-800和600-80年。中世纪暖期出现在距今790-620年,而小冰期出现在距今330-80年。Dunde冰心2000年以来花粉记录,显示3个干旱期(AD280-640,AD1200-1370,AD1926-1986)和3个湿润期,冷暖期之间出现是小冰期(AD1650和1926),这些结果与同时段氧同位素、树年及历史气候记录基本吻合;1900a BP以后呈现与现代相似的干旱环境。近500年来西藏西北部Puruogangri冰心花粉揭示冰芯中花粉记录与现代气象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草原和草甸成分的植物花粉的百分比之和可作为夏季温度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而莎草科/(禾本科+蒿属)[Cy/(G+A)]和草甸植物花粉/草原植物花粉(M/S)比值可作为湿度变化的代用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冰芯δ18O值及冰川积累量,揭示了西藏西北部1450—1640 AD主要发育荒漠植被,气候表现为寒冷特征。1640-1915 AD总体上以暖干气候为主,荒漠面积减小,草原植被扩大。1915-1980 AD气候稍变冷湿,草原植被范围减小,而荒漠植被扩大。1980-2002 AD气候暖干,荒漠植被范围急剧减小,期间主要发育草甸草原植被。而小冰期出现在距今330-80年。Nijingangsan冰心每年冰层的孢粉分析表明总孢粉浓度和冰川积累量与夏季降雨呈正相关,与夏季温度呈负相关;总的孢粉浓度就是冰帽周围草原与荒漠地区有效温度和植被密度的灵敏指示物。最近70年来(1936—2007)Nijingangsan冰心花粉反映研究区荒漠化严重。主要呈现在1995-2007,1965-1945期间最严重。仅1975-1945期间草原有所发展。综上所述,冰帽中如此显著的孢粉变化表明青藏高原植被对上百年的气候变化突发的敏感性。对比Qulccaya冰帽(Bolivia)的花粉研究,最近400年来从公元1500到1700由禾本科/菊科高比值代表的湿润期以及公元1700-1880以灌丛高含量指示的干旱期,与青藏高原冰心花粉记录的湿润或干旱期时间段基本同步,仅花粉组合上有区别。
|
|
|
|
1 |
李军,谢自楚,黄茂桓;南极洛多姆冰帽BHQ钻孔冰组构特征[J];科学通报;1986年14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