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聂凌峰张翠芳  
【摘要】: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一个重要缺点是时域传输信号具有较高的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IR),预留子载波(Tone Reservation,TR)是一种降低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有效方法,其缺点在于运算复杂度较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一种基于FFF/IFFT的子载波预留方案,然后从进一步降低复杂度的角度出发,对该方案进行了修改,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修改后的方案在不降低峰均比性能的基础上,更好的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珏;李辉;贾蒙;;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抑制技术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年06期
2 王涛;;基于随机分割的PTS改进算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13期
3 杨星海;刘琚;辛化梅;朱维红;;基于极值理论的FMT系统峰均功率比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7期
4 张春琴;;改进的降低信号峰均功率比算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6期
5 高天;李国民;;一种降低OFDM系统峰均比的改进算法[J];电子科技;2011年09期
6 蒋阳;罗杨;罗艳;;低实现复杂度的改善OFDM系统PAPR性能的SLM改进算法[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黄丽贞;贾杰;谢瑶;;一种抑制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融合算法[J];燕山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刘旺旺;万毅;;基于频域翻转减少OFDM PAPR的新技术[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9 胡茂凯;陈西宏;刘强;;抑制OFDM信号峰均比的PTS算法分析与优化[J];电子科技;2011年09期
10 林炜鹏;;一种新的降低OFDM峰均比的子载波预留法[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1 朱冰莲;杨毅;;时变信道和相位噪声联合OFDM信道估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23期
12 张泽杰;周渊平;陈闻;李长春;;基于OFDM系统在pre-FFT域的波束形成[J];通信技术;2011年08期
13 杜宁;;IEEE802.11n中空时分组码的检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9期
14 赵军辉;吕宸;;多径衰落信道下OFDM系统定时同步优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5 刘永辉;王芳;黄莎莎;吴晨光;;Wimax系统三阶交调失真对EVM影响的评估[J];通信技术;2011年07期
16 陈一统;;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信道估计[J];甘肃科技;2011年14期
17 熊维波;;一种改进的超宽带卡尔曼信道估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18 张卫;唐希源;顾红;苏卫民;;OFDM雷达信号模糊函数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9 刘伟;钟子发;;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子载波调制方式识别[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1年03期
20 柯苗;;OFDM系统中高峰均比的抑制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后兴;肖悦;李少谦;;一种低复杂度的OFDM子载波预留算法[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聂凌峰;张翠芳;;一种基于FFT/IFFT的OFDM子载波预留方案[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雷俊;李大勇;张仕元;吴乐南;;基于压扩变换降低OFDM峰均功率比的实用性分析[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陈琳;胡学龙;;基于选择映射法降低PAPR技术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粟;胡彬;;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PAPR缩减技术[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6 王昕;丁国华;;OFDM系统中的关键技术[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亚东;丛键;王卓镭;;一种基于预编码降低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的技术[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史玮;仇润鹤;王伟;;基于OFDM峰均比降低技术的电力线通信系统设计[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朱丽莉;程华;王华奎;;基于PTS法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张菊茜;舒治安;郭黎利;;降低OFDM信号峰平比的改进的简单分组编码方法[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彤;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水声通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雷霞;多载波通信系统中峰值平均功率比抑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田野;基于训练符号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李波;无线通信中射频功率放大器预失真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国松;无线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杨刚;OFDM通信系统中PAPR抑制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朱晓东;宽带无线OFDM系统中降低峰均功率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可;小波包多载波通信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与峰均功率比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宋铁成;正交频分复用(OFDM)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杨霖;移动通信中快速算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洁;减小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杨茂磷;OFDM系统中峰值平均功率比降低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朱丽莉;OFDM系统中降低峰均功率比技术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屈悦;一种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新方法[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昌发;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胡乐;多载波系统降低峰均比技术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陈艳秋;STBC MIMO-OFDM系统降低PAPR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王一名;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妍;OFDM系统仿真与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陆震;OFDM无线传输中的同步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告别“草案”,802.11n标准终成正果[N];电脑报;2009年
2 本版编辑 沈建苗 编译 刘涛;固定WiMAX的两大应用领域[N];计算机世界;2006年
3 赵艳秋 刘恒 汪光森 王乘(本报记者 赵艳秋);OFDM电力载波芯片陆续面市 应用效果决定前景[N];中国电子报;2009年
4 摩托罗拉执行副总裁兼CTO Padmasree Warrior;关于WiMAX,为何争论不休[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802.11n团结才是力量[N];网络世界;2006年
6 ;802.11n:传输优势带来广阔前景[N];电脑商报;2006年
7 沈建苗 编译;移动WiMAX开始上路[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李智鹏;激流勇进WiMAX[N];计算机世界;2007年
9 李瀛寰;通信巨头支持UMB超移动宽带技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10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 研究所 沈嘉;下一代无线宽带通信的核心OFDM/OFDMA[N];计算机世界;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