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N-γ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探讨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了IFN-γ对基础状态和TGF-β_1诱导后CTGF和α-SMA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IFN-γ不同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时对Smad3和Smad7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IFN-γ单独使用可以降低基础状态下CTGF的mRNA和蛋白水平,还可以显著抑制TGF-β_1对CTGF的上调作用(P0.01)。(2)IFN-γ单独使用可以减少α-SMA阳性细胞数量和α-SMA表达量,与TGF-β_1联合应用则可以显著抑制其对α-SMA的上调作用(P0.01)。(3)10ng/mL IFN-γ作用后,Smad3的mRNA和蛋白水平出现一过性升高,随后降低,至8 h后仍低于空白组(P0.01);而Smad7的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降低,至8 h后仍高于空白组(P0.01)。(4)1、10、100 ng/mL IFN-γ均可下调Smad3同时上调Smad7的表达量(P0.01),而且IFN-γ浓度越高,作用愈为显著。结论:对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IFN-γ可降低基础状态下或TGF-β_1诱导后CTGF和α-SMA的表达量,表现出对TGF-β/Smad通路的显著拮抗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IFN-γ的这一作用是通过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下调Smad3和上调Smad7来实现的,这可能是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重要机制。
|
|
|
|
1 |
严欣;高建华;陈阳;宋玫;刘晓军;;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的家系连锁分析定位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5期 |
2 |
靳睿,高建华,刘晓军;多重PCR在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3期 |
3 |
江沁;陕声国;;瘢痕疙瘩形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
4 |
朱小勤;陈国庆;;应用皮肤扩张器修复散在瘢痕疙瘩1例[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3年03期 |
5 |
贺忠文,袁志芳,王标,高慧;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附分子CD_(44)表达[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7年03期 |
6 |
康尔恂,吴延芳;血清铜蓝蛋白ELISA法测定及在瘢痕疙瘩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年02期 |
7 |
罗定泰!430079武汉,罗定安,陈学杰,宋敏;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1999年05期 |
8 |
李建凤;液氮冷冻治疗瘢痕疙瘩100例[J];现代康复;2001年10期 |
9 |
袁家德!266011,孙丽双!266011;手术加放射性核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年03期 |
10 |
徐素卿;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198例[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11 |
金素慧;余光伟;王连聪;韩春茂;;手术切除加电子线照射治疗瘢痕疙瘩[J];浙江医学;2006年09期 |
12 |
李荟元;刘仲荣;王正辉;李丽霞;屠军波;;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5期 |
13 |
李荟元;;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07期 |
14 |
董娜,滕厚珍;局封加冷冻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临沂医专学报;1996年01期 |
15 |
段红杰,高建华,刘永波;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
16 |
林松森,杨冬花,段林生,张士义;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4期 |
17 |
郑健生,邢新,张敬德,文军慧,倪灿荣,张怀军;α-促黑素细胞激素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04期 |
18 |
易阳艳,胡琼华,林涛,胡葵葵,李云霞;二氧化碳激光佐以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年01期 |
19 |
林雪松;杨晓平;梁晓东;;37例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年03期 |
20 |
江沁;陕声国;;手术治疗与术后加放疗治疗瘢痕疙瘩100例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