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份流体的格子模型Boltzmann
【摘要】:本文根据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准则,建立了一个具有三阶精度的Maxwell形分布的当地平衡粒子速度分布函数,将浮力效应引入到模型当中去,用该模型对含有热源的两维热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试验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因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
|
|
|
1 |
张树海;方腔中多孔介质自然对流分叉的数值模拟[J];力学学报;1993年06期 |
2 |
李恒;白博峰;陆军;郭烈锦;;圆柱腔体内水凝固过程热对流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
3 |
白博峰;李恒;苏燕兵;王跃社;;矩形腔内纯水凝固过程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4 |
仝志辉;;热对流条件下固液密度比对颗粒沉降运动影响的直接数值模拟[J];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
5 |
唐学林,徐宇,吴玉林;高浓度固-液两相流紊流的动理学模型[J];力学学报;2002年06期 |
6 |
朱久江,戚隆溪,匡震邦;风沙两相流跃移层中沙粒相的速度分布[J];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
7 |
黄新丽;周晓阳;徐春艳;;正交曲线坐标下Boltzmann方程与水流控制方程间的理论联系[J];应用数学;2006年S1期 |
8 |
张震宇;徐建中;;离散速度方向模型在微尺度气体流动中的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
9 |
冯士德,赵 颖,季仲贞,郜宪林;格子Boltzmann模型的改进与流体力学方程[J];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
10 |
杨文熊;分子传输过程的统一模型[J];力学季刊;1989年02期 |
11 |
胡文瑞;热对流现代问题国际会议[J];力学进展;2004年01期 |
12 |
傅旭东,王光谦;低浓度固液两相流颗粒相本构关系的动理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3 |
陈伟芳,吴其芬;Boltzmann方程求解方法综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4 |
王世君;Ladyzhenskaya的粘性不可压缩流的数学模型的分子运动论基础[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5 |
朱林利,郑晓静;基于Boltzmann方程在外加电场和磁场作用下热传导及电磁热弹性理论[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6 |
刘大有;建立两相流方程的动力论方法[J];力学学报;1987年03期 |
17 |
徐春艳;周晓阳;;一维浅水方程的高精度有限体积KFVS格式[J];应用数学;2007年S1期 |
18 |
刘汉涛;常建忠;安康;苏铁熊;;热对流条件下双颗粒沉降的直接数值模拟[J];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
19 |
孟飞;;流体运动的几类模型[J];科技传播;2010年15期 |
20 |
崔海清
,张海桥;幂律液体环形空间螺旋流的视粘度和速度分布[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