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郑玄《周礼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

鲁洪生  
【摘要】:郑玄对比、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毛诗传笺》中以“喻”释“兴”,“兴”可美也可刺,而在《周礼注》中却以美刺区别比、兴。郑玄为什么会以美刺区别比、兴?通过考证,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逻辑混乱,观念不清,比、兴作为用《诗》方法或表现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大致相同,都是联想思维,托物言志,但在表现形式、功能上则略有区别,而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其二,郑玄随文释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说,在《周礼注》中以善恶关刺区别比、兴的解说缘于《周礼》“乐语”之“兴、道(导)、讽、诵、言、语”,是侧重从用《诗》方法、政教功能的角度解说;在《毛诗传笺》中乃是缘于毛《传》标兴说诗,主观上是沿用兴法说诗,客观上则如同将兴作为《诗》之表现方法加以运用比附经义。郑玄对赋、比、兴的解说与运用始终突出了比、兴联想思维、托物言志的本质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华;干宝故里拾趣[J];外向经济;1995年06期
2 彭占清;编插句式的解析与古代文献的解读[J];古汉语研究;1997年01期
3 杨万寿;汉语传统修辞学形态之阐释[J];河西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4 张能甫;关于郑玄注释中“读为”“读如”的再思考[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5 力之;《艺文类聚》的问题种种──《艺文类聚》研究之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Z1期
6 邓新华!中文系;论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曾再新;我国旅客登记薄的历史沿革[J];中国机关后勤;1998年04期
8 王兴业;三论《归藏易》[J];周易研究;1999年02期
9 邓新华;论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J];中州学刊;1999年01期
10 王小红;试析刘勰与汉儒的比兴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洪生;;郑玄《周礼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