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6例,男24例,女72例,平均年龄60.9岁(36~78岁)。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垂肩侧俯卧位,耳后切口长4cm,骨窗直径2cm,硬膜 K 字形切开。打开小脑脑桥池吸出部分脑脊液,使小脑塌陷,小脑外侧形成的空间即能达到手术操作所需要的空间。先剪开小脑与第7,8对脑神经间的蛛网膜,分离小脑与第7,8对脑神经间的黏连带,这样可避免或减轻因牵拉对第7,8对脑神经及内听动脉的损伤。随后向上分离岩静脉,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背侧,通常有2根属支比较恒定地起自小脑半球和脑桥腹侧面,手术中无需切断岩静脉,但牵开小脑时须轻柔,以免岩静脉自汇入岩上窦的部位被拉断, 该部位的严重出血是影响手术继续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亦是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我们依靠小脑自然下垂形成的空间,用神经剥离子或吸引器头辅助显露,这样操作比较灵活又可控制牵拉的力量;手术中不用蛇形脑压板,否则易因其占据一定的空间而影响手术操作,并可能造成脑的过度牵拉。借助显微镜和内窥镜仔细探查三叉神经全程,因为有可能不是一处受压,尤其是对于仅发现一根静脉压迫者,更应进一步探明是否同时有压迫三叉神经的动脉血管。在分开压迫血管的同时须剪开黏连的蛛网膜和纤维黏连带,使三叉神经充分松解,血管与神经间填入 Teflon。填入 Teflon 隔开血管时需借助周围其他血管作为支撑,甚至可借助其他血管的阻隔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重新定位;还可采用组织胶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黏附至岩骨或天幕,后两种情况则无需填入 Teflon。通常三叉神经裂孔端较三叉神经脑干端显露困难,应借助内窥镜并向脑干端轻轻地牵拉三叉神经,有助于该端神经的显露和松解。止血后缝合硬脑膜修补颅骨缺损,肌肉分层缝合。73例平均随访3个月-6年(平均31个月),采用 Giovanni Broggi 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压迫三叉神经最常见的血管是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81例)、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6例)、小脑前下动脉(5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无名血管(1)。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的动脉血管襻多位于脑干端,而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的静脉及蛛网膜黏连多邻近 Meckel 腔。术后效果优者94例(97.9%),效果良者2例。术后不同程度眩晕31例,出现单纯疱疹者29例,伤口发生炎性反应者2例,术后新增面部麻木病例7例。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病例,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手术安全、微创、有效,应作为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效果的措施:(1)探查三叉神经颅内段全程,使其完全松解。(2)使血管襻尽量远离三叉神经,减少血管襻与三叉神经接触的机会。(3)避免三叉神经与血管襻之间填入可吸收物质,Teflon 和 Ivalon 是较理想的材料。(4)应用神经内窥镜辅助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