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介绍几种颈椎内固定方法。方法(1)椎板减压十跨椎板固定。后方入路,剥离颈椎脊旁肌肉,显露跨手术节段上下各两个节段的椎板。咬除需减压节段的椎板后,在上、下正常椎板处用小磨钻在两人侧打磨适形,安装ISOIA固定卡扣(或CD horizon抱钩)。再将两根钛棒弯成适当弧度,插入抱钩孔内,用螺丝锁紧。可防止脊柱的前、后突。如果减压节段高于颈2,需使用枕颈固定的钛棒,将钛棒的上端用钛螺丝固定在枕骨上。此术式主要用于伴有椎体滑脱不稳的颈椎病病例。(2)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后方入路,剥离颈椎脊旁肌肉,显露手术节段的椎板。在两侧的椎弓根上用AXIS专用手术器械钻孔,钻孔方向:矢状面向头侧45度,水平面向外侧25度,深度约2.5mm。再用丝锥攻丝,用AXIS固定系统将矫形合适的钛钢板用螺丝固定在两侧的椎弓根上。钛钢板的长度应跨手术节段,可防止椎体间滑脱错位。然后再行椎板减压术。此术式适用于椎管狭窄、多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或伴有椎体滑脱不稳的颈椎病病例。(3)椎间盘切除+钛螺纹柱固定。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氯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术中C-形臂X光机定位后,用专用器械将退化的椎间盘去除,碎骨末或骨泰颗粒填徼椎间螺纹融合器内,然后在椎间隙内旋入螺纹融合器。螺纹融合器的型号有数种,可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此后术方法简单,可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微创手术。此术式主要用于1、2个节段病变的病例。(4)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钛板固定。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病变节段的椎体次全切后,取自体髂骨或人造骨修整成骨条, 植入椎体的骨槽内,用“Z”形或“工”形钛钢板固定。固定螺丝应确实旋进椎体内,防止植骨体的滑脱并起到临时支撑作用。此术式主要用于2、3个节段病变的病例。(5)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笼钛板复合固事实上。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病变椎体次全切后,裁取适当长度的钛笼,将切下的椎体碎骨末或颗粒状骨泰填入钛笼内,植入在骨槽中,椎体前缘再用“Z”形或“工”形钛板固定。适用于多节段,椎体磨除较多的情况。优点是无需再从身体其他部位裁取自体骨移植。(6)人造椎间盘。Bryan颈椎间盘假体是一种有不同尺寸的鼓形圆柱体,上下两个鼓面是钛金属的壳,中间是聚氨基甲酸乙酯的髓核。上下两片的钛金属板表面是颗粒状有空隙的粗造面,以利于骨组织长入。髓核内部是一个封闭的腔,腔内注入生理盐水起润滑剂作用。术前将头颈部固定,C-形臂X光机定位,测量椎间隙高度、椎体深度、宽度和角度后,安装操作台架。颈前皮肤切开3cm,牵开器牵开颈内动脉鞘-气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术中切除退化的椎间盘及增生的骨刺后,用专用手术器械将上下两个锥体关节面打磨成型,植入相应大小的人造椎间盘。人造椎间盘是脊柱非融合性产品,它即加强了脊椎的稳定,同时又不影响脊柱的活动,还有缓冲、减震功能,更符合生理要求。适用于椎间盘脱出、椎间隙塌陷、无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7)微创手术。包括椎间盘镜、导航系统。采用椎间盘镜系统可从前入路、后入路、侧方入路进行颈椎病的手术, 创伤轻微。术中将病人头颈部固定好,C-形臂X-线机定位,用专用支架将椎间盘镜、手术通道架固定。通过1公分的皮肤切口进入预定病变节段,在椎间盘镜的监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结果各种内固定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56例,近期效果均满意。结论内固定术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但限制了颈椎的活动。内固定材料是钛金属制品,无磁性,不影响术后核磁的复查,但价格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