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系统参与调节颅内压增高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参与调节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机制。方法脑桥静脉是颅内静脉血液流出颅外的最后通路,位于脑静脉系统的的终末,本课题即是利用各种观察手段研究此段静脉的形态学、生物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在脑桥静脉与上矢状窦交界处存在一特殊的狭窄结构-流出口峡部,研究证实该部位具有与脑静脉系统其他部分明显不同的形态学、生物力学特性及流动力学特点。结论脑桥静脉在颅内压增高状态下对静脉血液的流出起到了一个“阻力调节阀”的作用,具有的特殊形态学特征提示其可能是脑静脉血液流出的关键调控环节,使静脉血液流出受阻而淤积在脑静脉系统。脑静脉系统内的血液淤积实际增加了颅内容物的体积,进一步增加的业已升高的颅内压力,形成恶性循环。观察结果提示该处调控机制可能为被动调节,研究脑桥静脉流出端参与静脉血液流出的被动调节机制可为下一步针对脑静脉系统临床治疗颅内压增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
|
|
|
1 |
庞琦;;脑静脉系统参与颅内压调节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年04期 |
2 |
司志超;庞琦;;脑静脉系统对比动脉及毛细血管系统参与颅内压调控的优势与展望[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
3 |
许建新;轻微外伤致脑桥静脉撕裂出血死亡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
4 |
张帆,邓淑敏;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5年05期 |
5 |
朱珏;王宝春;陆玉祥;赵立国;孙敬;冯固;;脑底静脉环(Rosenthal环)[J];解剖学杂志;1982年04期 |
6 |
杨光宇;;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5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01期 |
7 |
王拥军;;不应被忽略的脑静脉系统疾病[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9期 |
8 |
元小冬,米振洲,李舒,赵新田,袁建新,郭忠芹,赵丽君,马兴常,林自更;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时间与临床关系的动态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9 |
赵见文;田军彪;张颜伟;;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误诊一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年05期 |
10 |
陶伟;韩卉;;上矢状窦旁大脑桥静脉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4期 |
11 |
尤云峰;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万兵;;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
12 |
尤云峰;吕富荣;;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8年01期 |
13 |
夏春华;邓雪飞;庞刚;李传富;黄建军;韩卉;;2D-TOF和3D-CE MRV对正常脑静脉的显示及比较[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4 |
李硕彦;;静脉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
15 |
林才厚;王守森;王如密;;颅内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7年Z1期 |
16 |
马欣,华扬,贾建平,凌晨,段春;TCD在脑静脉系统血栓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7期 |
17 |
李宝民;;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07年09期 |
18 |
崔伟;杨子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7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7年11期 |
19 |
元小冬,米振洲,李舒,赵新田,袁建新,郭忠芹,赵立军,马兴常,林自更;脑静脉系统血栓消溶时间与临床关系的动态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6期 |
20 |
陈衍贵;;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