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怎样形成的?
【摘要】:正龋齿是怎样形成的?龋齿俗称"虫牙",但并不是由一条条肉眼能看到的小虫子咬的。龋齿是牙齿表面的细菌在作怪。我们每个人的口腔里都存在大量的细菌,许许多多的细菌堆积起来,混杂着它们的代谢产物和唾液中的一些成分粘在牙齿的表面就形成了一层菌斑。菌斑中的细菌以糖为养料,能够把糖变成酸。我们的牙齿虽然很硬,但容易受到酸的侵蚀而脱矿,时间长了,牙上就会出现龋洞了。特别是新长出的牙和发育不良的牙,对这种侵蚀的抵抗力更弱,更容易患龋。
|
|
|
|
1 |
尹仕海,岳松龄;人牙菌斑细胞外多糖的含量及糖类对其合成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
2 |
凌均綮;天然植物抗菌斑作用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年03期 |
3 |
周学东,米方林,张静仪,吉庆勇;不同部位菌斑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分析比较[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
4 |
岳林,邱丽慧,高学军;唾液及菌斑液中蛋白成分与龋易感性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5 |
徐莉;菌斑液与龋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S1期 |
6 |
李南德;;刮舌苔减少菌斑[J];口腔医学纵横;1989年01期 |
7 |
周学东,岳松龄,谭红;人工菌斑模型结构的组织学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8 |
周学东,谭红,郑光静;不同部位菌斑产酸力的分析比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4年03期 |
9 |
朱敏;锌的抗菌斑机理及临床作用特性[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5年03期 |
10 |
曾晓娟,梁自民;菌斑在龋齿发病中的作用[J];广东牙病防治;2000年S1期 |
11 |
徐莉,黄洋,李丽,徐勇忠;3~5岁儿童牙菌斑液中氨基酸与龋易感性的关系[J];口腔医学研究;2004年06期 |
12 |
周泽渊;于淑湘;倪龙兴;熊宇;王迎捷;;建立口内菌斑模型研究菌斑超微结构[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
13 |
包旭东;岳林;高学军;;菌斑固相消耗糖后缓冲容量的变化与龋易感性的关系[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
14 |
于淑湘;倪龙兴;周泽渊;熊宇;王迎捷;;菌斑结构的美蓝和革兰氏染色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
15 |
吴杰,岳松龄;高低氟地区牙菌斑含氟量及原位菌斑产酸情况的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7年04期 |
16 |
岳松龄;菌斑与龋病[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1年03期 |
17 |
曹桂明;菌斑及胃粘膜中的幽门螺杆菌[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年03期 |
18 |
赵蕾;菌斑的无机成份与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辑);1998年Z1期 |
19 |
陈舟;咀嚼含α-磷酸三钙口香糖并用糖水漱口后菌斑及唾液成份的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年05期 |
20 |
徐莉,黄洋,任国亨,徐勇忠;儿童和青少年牙菌斑液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