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
【摘要】:正 板条马氏体间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可以使裂纹钝化、分叉或转向,可以在裂纹前缘产生马氏体转变并形成有益的压应力,使断裂韧性、冲击韧性与疲劳性能改善。在几种低碳的合金钢中已报导存在板条间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本文通过明场暗场象与电子衍射班点的标定,确定正常奥氏体化温度淬火的铁碳(20钢,M_s430℃)、低合金(15MnB,Ms410℃;18CrMnTi,Ms346℃)与中合金(18Cr_2Ni_4W,Ms315℃;25SiMn_2CrNiMoV,Ms260℃)低碳钢中,均存在10~2—10~3A厚的板条间残余奥氏体(见图),每秒钟降温11280℃的高速淬火与淬火后液氮中放置七个月,并未改变上述低碳钢中板条间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的形态与存在。试验表明,低碳马氏体中板条间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的形成与工艺条件及化学成份无关,应取决于相变时碳原子偏聚、旋转边界或不相关的成核核长等低碳马氏体特有的相变特点。本文认为,板条间薄膜形式存在是低碳马氏体中残余奥氏体的普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态低碳马氏体具有高的断裂韧性、冲击韧性与疲劳裂纹扩展抗力,板条间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的存在是重要原因之一。
|
|
|
|
1 |
张淑玉;王春旭;史庆南;;跳过深冷处理对A100钢断裂韧性的影响[J];特钢技术;2006年04期 |
2 |
文翠娥,孙培祯,谢长生,崔昆;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11期 |
3 |
王黎云;无钴高强高韧钢G50断裂韧性的研究[J];四川冶金;2003年06期 |
4 |
陈忠孝,张筑耀,杨德新,刘继臣;30CrMnSiNi2A钢焊接HAZ的组织对氢行为和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1987年02期 |
5 |
胡健东;李章;;20钢激光淬火组织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1987年01期 |
6 |
王立军;蔡庆伍;余伟;武会宾;雷爱娣;;1500 MPa级低合金超高强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J];金属学报;2010年06期 |
7 |
王剑星;杨钢;刘天模;刘新权;;Ni含量对0Cr17Ni4Cu4Nb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0年20期 |
8 |
赵才;江海涛;唐荻;赵松山;李辉;;Q&P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9年07期 |
9 |
王蓉,刘素莹,严隽民;AMS5616钢的回火脆性[J];材料工程;1993年04期 |
10 |
张岩,姜锡山,赵晗,宫延生;喷吹处理GCr15钢组织的强韧性行为[J];特殊钢;1992年02期 |
11 |
张红;王立民;王俊杰;郭嘉;;冷处理温度对1Cr20Co6Ni2WMoV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8年06期 |
12 |
齐靖远;;低碳马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J];电子显微学报;1984年04期 |
13 |
葛心慧;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4 |
А.Н.КУЛАКОВ;郭应国;;轴承钢贝氏体淬火时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和内应力[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6年06期 |
15 |
А、Н、КулАкоВ;А、С、КАТАН;А、А、КАДырДН;黄培;;轴承钢贝氏体淬火时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与内应力[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7年03期 |
16 |
关力
,陈卉珍
,郑从伟;热处理工艺对20CrNi2 MoA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J];轴承;2001年10期 |
17 |
梁宇,梁益龙,陈朝轶,刘静;新型贝氏体钢的弯曲疲劳性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8 |
韦习成;李健;MENG Hua;;含亚稳残余奥氏体HSLA TR IP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6年01期 |
19 |
江海涛;唐荻;刘强;刘仁东;严玲;;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上海金属;2007年05期 |
20 |
孟繁杰,黄国靖,王永珊,钱宇白;软氮化整体淬火复合处理钢的组织特征[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