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福利增加?

孟维华  
【摘要】:通常经济增长被认为福利的代名词,然而研究发现它并不全面反映真实福利的发展。同样,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否真的带来了福利的增加呢?发展经济还能促进福利的增加吗?针对这些疑问,本文用生态福利绩效、资源生产率和经济福利绩效三种绩效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增加有贡献,且正处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的上升通道中;但这种能力却逐年递减。其次,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的生态福利门槛和经济福利门槛还未到来,却正在逼近。再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关注经济增长,更要关注教育、医疗等全面福利的提升,同时还应关注"生态门槛"问题的严重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新加坡《商业时报》5月13日 中国经济能继续高速增长吗?[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2 ;中国经济面临“两难”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7期
3 ;钟伟:制约中国经济的三大瓶颈[J];上海经济;2011年07期
4 时寒冰;;用中国逻辑研究中国经济[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3期
5 姚景源;;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不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经济展望[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6 王天龙;张永军;;中国经济没有出现“硬着陆”迹象[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7 惠双民;;多重视角下的中国经济[J];浙江经济;2011年13期
8 陈和午;;中国经济轻踏“减速板”[J];南风窗;2011年16期
9 王雪梅;;全世界眼里的中国和美国[J];IT经理世界;2011年15期
10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1)”国际高峰论坛邀请函[J];经济学动态;2011年04期
11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J];求知;2003年10期
12 剧锦文;;宏观视角下的中国经济[J];前线;2011年06期
13 许小年;;“三化”差距决定增长潜力[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3期
14 ;数字[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10期
15 李;;中国的增长成果不能成为中止转型的理由[J];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06期
16 宋杭;;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1年06期
17 左晓蕾;;下半年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是什么[J];财经界;2011年08期
18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经济增长并未失衡[J];财经界;2011年08期
19 许小年;;“三化”的瓶颈[J];中国改革;2010年Z1期
20 ;美国GDP增长远低于预期[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维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福利增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胡曙光;;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兼论当前投资过热问题[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姚洋;;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7 刘佛丁;;对20世纪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新估价——评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增长》[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8 桑百川;;中国经济增长:困难与前景[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9 黄健梅;周林彬;;法律与中国经济增长:广东经验[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石洪涛;;世界瞩目中国:非典不是经济危机 仍对中国寄予厚望[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峰;中国经济增长的阻滞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沈宗范;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外资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3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4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凯;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熊俊;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德伟;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蒋长流;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资本深化与资本生产率变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魏枫;从模仿到创新的路径研究与中国经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张海洋;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瑞秋;美国居民储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2 丁娟;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乐军;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黄载曦;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变迁与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5 邓金鹏;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贡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叶新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和制度动因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吴海阳;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谭顺富;中国经济的增长要素分析与展望[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王莹;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发展[D];外交学院;2009年
10 翟青;信用卡与中国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泰欣;中国经济增长面临20年来低谷[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通讯员 罗静 记者 王芳;“我不觉得中国经济增长会受到巨大影响”[N];江苏经济报;2008年
3 记者 贺斌;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至关重要[N];中国财经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泥;明年中国经济增长10%没问题[N];厦门日报;2008年
5 早报见习记者 李耀宗;中国经济增长四大动力没出问题[N];东方早报;2008年
6 唐杰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真的很困难[N];深圳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梁捷 采写;结构增长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N];光明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冯其予 薛志伟;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是真实的[N];经济日报;2009年
9 卫兴华;深入解读新中国经济增长的奥秘[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丕屹;中国经济增长健康持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