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文化背景下日本的战略形成机理与中日战略互动

孙震海  
【摘要】:正本文将日本的战略与文化联系起来,分析文化背景对战略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的日本战略形成机理。日本文化中的追随强者、忧患意识、等级秩序等特点,一方面使得在不同时代日本的战略选择具有不同特点;另一方面又使日本的战略选择不论时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栋;;从日本文化角度浅析当前中日冲突[J];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牛翠萍;;透过日本文化看日本外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3 左希迎;;大国崛起与政治家的责任[J];国际观察;2009年01期
4 汪津生;战后美国对日改造的文化背景[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王振耀;;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选择论纲:在稳定状态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6 熊孝梅;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7 刘勇;;日本就这么大,你还挤什么[J];意林;2011年13期
8 黃文端;;日本对东南亚的研究[J];南洋资料译丛;1957年04期
9 朱虹;;文化民族主义与日本的对外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8期
10 乔佳慧;;浅谈日本文化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J];延边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11 方秋苇 ,蔡垂祥;简评名和太郎的《经济与文化》[J];世界经济研究;1991年06期
12 刘娅娜;日本文化与当代日本外交——兼析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J];国际论坛;2004年01期
13 梁云祥;;狂妄还是虚弱:日本的两本漫画书[J];世界知识;2006年01期
14 唐永胜;;推进国家间积极的战略互动[J];世界知识;2007年02期
15 郭磊;;日本的文化对日本的对外关系的影响[J];魅力中国;2009年34期
16 ;声音[J];神州;2010年07期
17 李天然;;政坛忆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回忆录[J];世界知识;1988年22期
18 王伟;面向未来 增进理解——“日本文化与中日关系”研讨会侧记[J];日本学刊;1997年03期
19 杨宁一;当代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历程[J];学术界;2001年02期
20 金庆星;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5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震海;;文化背景下日本的战略形成机理与中日战略互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陈荣富;;从邪教孳生的社会文化根源,看反邪教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3 温谋富;;论从文化角度构建遏制邪教的社会体系[A];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亚杰;;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以新启蒙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5 曾晓祥;;并非民族的差异性——对印尼亚齐独立运动的探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关颖;;文化冲突对城市未成年人道德社会化的负效应[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7 吴德勤;;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的内在契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陆芸;;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于迎丽;;核威慑战略的博弈困境及中国的战略选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道明;阿塞拜疆在欧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杨少华;当代不对称冲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6 李静;国内政治与国家对外缔约行为[D];暨南大学;2007年
7 解晓东;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何帆;全球化时代的对外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朱强国;冷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的动因研究[D];外交学院;2002年
10 袁东振;论墨西哥经济转型时期的政治变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燕;论文化与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机遇、挑战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08年
3 齐长安;软国力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吕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6年
5 张晶;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解析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黎红梅;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机制的战略选择[D];湘潭大学;2006年
7 李晓雪;冷战后美韩同盟及其战略选择[D];青岛大学;2007年
8 王允端;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夏;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翔;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正;我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姚大鋆;吴冬华会见日本客人[N];新华日报;2007年
3 李菲;创业创新是统筹发展与民生的战略选择[N];绍兴日报;2008年
4 记者 马晓霖;巴重申和平战略选择[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 马晓霖;阿拉法特重申和平战略选择[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和原则[N];和田日报(汉);2010年
7 淡然;日本:“网络威吓”困扰年轻一代[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综合开发研究院 (中国·深圳)公共政策课题组;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9 李文云;胡锦涛会见俄罗斯总理[N];人民日报;2003年
10 伍福佐;在大战略选择上,美国陷入迷思[N];解放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