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20世纪五四白话文学以来文学汉语的生长状态:现代想像和当代生长。文学汉语走过的三次现代想像的历程是:五四时期的“文学的国语”,30年代提倡的“大众语”,40年代毛泽东提倡的“工农兵语言”。先有文学汉语的想像,后有文学的实践,这样一种文学汉语的发展模式并不能造就理想的文学汉语。在文学汉语的三次现代想像与实践的过程中,有四种矛盾牵制文学汉语的发展:汉语的优与劣: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的矛盾;汉语的体与用:民族共同语的普世性与文学汉语陌生化的矛盾;文学汉语的常与变:文言、白话和欧化的冲突;文学汉语的器与道:对现代个体生命的承担与对大众共同体意志的负荷。90年代以来,这四种矛盾的冲突淡化以后,文学汉语仍是文学的本真问题。在小说领域,韩少功、阎连科、余华、莫言、李锐、贾平凹等应该说是对文学汉语有着高度警惕意识的作家,所谓警惕意识,就是他们对自己使用的那套现代汉语总是不满足,总是感到现代汉语的乏力与乏味,也在不断地寻求突破。在诗歌领域,伊沙、韩东、于坚的诗歌语言日常化、口语化不可能是文学汉语的最佳发展道路,因此,文学汉语的生长仍面临巨大困难。笔者提出当代人建设文学汉语的三件事情作为可能出路:继续文学汉语的主体性建设;重建以汉语为根基的评价文学汉语的价值系统;合理整合文学汉语的建设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