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上海形象",寄寓了晚清以来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理念,构筑了现代文学追求宏大性的国家叙事的意义空间,成为现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一种国家元叙事。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现代都市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上海从开埠之初的落后渔村、渔港,开始向大都会的现代气质转变。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交汇,消费文化的盛行和都市市民气息的混合、杂糅,以及现代乡村文明的映照,叉成为现代文学中塑造"上海形象"的一大特点。无疑,二、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基调和时代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它牵动着现代中国敏感的神经,对应着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