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应激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影响的研究
【摘要】:正新生犊牛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但是关于热应激对初乳成分、新生犊牛被动免疫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对牛初乳成分、新生犊牛被动免疫是否有显著影响,并与非热应激温度生产条件下进行比较,同时尝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改进牛初乳中IgG含量测定方法。试验选用体重相近、产奶量相近、胎次相近(3~4胎)、分娩日期相近的非热应激生产条件(1~2月份,平均温度.10~C) 和热应激生产条件(7~8月份,平均温度-30℃)奶牛各7头。分别于母牛分娩后2、12、24、32、40、 48、56、64、72、96、120、144、168h收集乳样,用液氮冷冻,然后于-70℃的冰柜中冷冻保存,用以分析免疫指标和常规成分。试验犊牛为对应于采食母牛初乳的新生犊牛各7头,用于观察其体增重、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其中对4头新生犊牛采血用于免疫指标分析。分别于试验犊牛采食初乳2、12、 24、48、72、96、120、144h后从颈静脉采血5ml,分离血清,用以检测免疫指标、激素和血液成分。试验结果表明:(1)与琼脂双扩散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所需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其中回收率由88.89%提高到99.96%。(2)热应激奶牛初乳中168h内的蛋白质、IgG、非脂乳固体、密度、pH值;32h内的总干物质含量;32h后的乳糖含量均高于非热应激奶牛初乳相对应时间内的相对应成分;而168h内的脂肪含量、32h内的乳糖含量、32h后的总干物质含量均低于非热应激奶牛初乳相对应时间内的相对应成分;其中除2h内IgG、32h内蛋白质、32h后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外 (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3)奶牛分娩后7d内,除乳糖、pH值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以产后2h为最高,初乳中总干物质、非脂乳固体、蛋白质、IgG、脂肪、乳糖、密度、pH值的变化都是在前24h内差异变化较为显著(P0.05),72h后趋于平稳,到第5d时接近常乳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4)非热应激奶牛哺乳犊牛血清中各成分含量在144h内均高于热应激奶牛哺乳犊牛血清中144h内的相对应成分,其中IgG、T3、T4差异变化显著(P0.05),IgA、IgM、IGF-I和INS差异变化不显著(P0.05)。上述试验结果说明,与非热应激相比,热应激会提高泌乳奶牛初乳中IgG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初乳中脂肪含量,此外,还降低新生犊牛血清IgG、T3、T4浓度,一定程度还影响其他被动免疫指标,但有关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
|
1 |
;降低奶牛热应激的方法[J];中国牧业通讯;2008年13期 |
2 |
刘瑞生;夏季奶牛热应激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02年07期 |
3 |
张勇,李敏洁;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力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畜牧与兽医;2003年08期 |
4 |
李玉兰;;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年04期 |
5 |
曹国兵;;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J];青海农牧业;2006年02期 |
6 |
张勇
,李敏洁;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中国饲料;2003年14期 |
7 |
盖曰忠;;夏季预防奶牛热应激[J];山东畜牧兽医;2006年02期 |
8 |
李国庆;易光辉;;奶牛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7年10期 |
9 |
蔡亚非,李莲,刘庆华,杜娟,徐世永,刘红林,王根林;热应激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和bax-α基因表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0 |
王超;夏季奶牛热应激的预防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03年07期 |
11 |
夏淼生,田永祥,宫时玉,金尔光,夏艳;奶牛热应激饲料添加剂研究[J];中国奶牛;1994年02期 |
12 |
袁海龙;;缓解奶牛热应激,告诉你三招[J];北方牧业;2010年15期 |
13 |
李建国,桑润滋,张正珊,朱慧中,王铁征,安永福,曹玉凤,田英才,许增福;热应激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奶牛;1998年06期 |
14 |
孙齐英;不同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4年01期 |
15 |
巩美荣;;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08年06期 |
16 |
余德谦;;奶牛的热应激及饲养对策[J];上海奶牛;1996年03期 |
17 |
刘海英,王厚森,丛鹏华,马庆龙,韩丽红;奶牛热应激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4年08期 |
18 |
蔡薇萍;;盛夏奶牛防暑降温抗“热应激”[J];农民文摘;2006年08期 |
19 |
李如治;奶牛热应激研究现状[J];中国奶牛;1995年04期 |
20 |
B.S.OLDICK,史占全;通过营养调控改善泌乳牛的热应激性能[J];国外畜牧科技;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