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合物驱在孤岛油田先导试验
【摘要】:孤岛油田南区B19断块属于高饱和、高粘度、低含蜡、低凝固点沥青质油藏,于1999年8月实施交联聚合物驱,目前增油效果明显。本文从该项目油藏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效果方面分析,得出所研制的XL系列交联剂及筛选的与之适应的聚合物能较好地满足矿场工业化应用要求。交联体系具有缓交联、抗盐、耐温、抗剪切、热稳定性好等特点,交联聚合物可以和聚合物驱结合起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与单纯聚合物驱相比,交联体系具有渗流阻力大,见聚浓度低等特点。
|
|
|
|
1 |
冯华胜;;调参井经济技术界限研究与现场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
2 |
郭鹏;杨永利;王希友;刘兵;邓理周;;ZYQI型防蜡降黏增油器在鄯善油田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6年05期 |
3 |
惠振江;;振动解堵增油装置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2期 |
4 |
周明才;多功能油井生产管柱增油效果好[J];石油钻采工艺;2001年06期 |
5 |
姚光庆,陶光辉,邱坤态;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探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6 |
姚海霞,郑健,郭延军,曾显香,田玉芹;利29断块高温高盐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可行性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03期 |
7 |
柏红霞,昌润珍,韩春林,曹雪佳,戴亚伟,杨春红;双河油田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及认识[J];河南石油;2003年S1期 |
8 |
李戈圃,唐锡元,娄兆彬;交联聚合物微观驱油机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10期 |
9 |
任闽燕;田玉芹;王志敏;吕西辉;张小卫;;微流量交联剂自动分配系统研制及现场应用[J];石油机械;2007年04期 |
10 |
陈敏;DDG深部调剖技术增油效果显著[J];天然气工业;2001年04期 |
11 |
肖磊;赵虹;;用于改善聚驱效果的全过程调剖技术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7年02期 |
12 |
;氮气泡沫驱先导试验收到明显的增油效果[J];吐哈油气;2010年03期 |
13 |
张庆珍,夏克;交联聚合物驱体系地面系统防腐措施研究[J];河南石油;2003年05期 |
14 |
于海力;三点激振下人工地震增油技术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
15 |
张煜,张兴华;乳化酸酸化技术试验研究及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
16 |
李超;陈祖华;黎锡瑜;孔伯岭;;聚合物驱组合驱替技术的开采特征及现场应用效果[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3期 |
17 |
胡云亭;杨永利;关振良;张磊;;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交联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
18 |
周怀光;沈建新;陈洪;李哲;赵振兴;;东河1-4-7超深井分层注水工艺及应用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
19 |
马艳;陈祖华;李超;崔秀清;周生友;;交联聚合物驱技术的矿场应用效果及开采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20 |
马香丽;高翔;郑卫宏;刘明峰;江银波;吴立滨;;MF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J];海洋石油;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