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摘要】:应用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对比资料,结合沉积微相、水淹程度、构造、注采关系、刺余油垂向分布和概率分布图等对聚驱后剩余油的平面和纵向分布规律作了研究分析,总结出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在纵向上趋于均匀化,平面上聚驱效果直接受相带的影响,不同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同,在同一相带内剩余油也会受渗透率、注采完善程度、油层发育状况、相内非均质性等的影响。
|
|
|
|
1 |
陈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微观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4期 |
2 |
邬侠,孙尚如,胡勇,卢祥国;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5期 |
3 |
王家震;;喇嘛甸油田聚驱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5期 |
4 |
张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1期 |
5 |
李洪生;钟玉龙;李宏丽;关涛;张云峰;;取心研究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2期 |
6 |
李丽丽;宋考平;杨晶;张继成;王晓红;;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存在的地质界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7 |
杜宗君;姜萍;;利用储层连通性评价剩余油分布[J];国外测井技术;2005年01期 |
8 |
娄文君;;复杂断块油田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2期 |
9 |
成绥民,梅启亮,林加恩,苏彦春;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的现代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J];油气井测试;1997年04期 |
10 |
李中超,赵其磊;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取得新进展[J];断块油气田;1998年03期 |
11 |
谢荣华;侯云福;梁晓东;马玉春;;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方法及效果分析[J];国外测井技术;1999年01期 |
12 |
汪立君,陈新军;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2期 |
13 |
涂兴万,陈林媛,莫文丽,莫小国,杨建成;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4 |
秦永辉;白钢;李秋菊;任金才;吴修利;;王102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式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4年02期 |
15 |
高宇庆,王志章,袁述武,林军,肖春林;八区克下组洪积扇相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5年04期 |
16 |
王军,蒋振,曹桁;Np×Lp-Lp计算公式在卞东油田Ef_2~3剩余油分布计算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5期 |
17 |
陈德平;于海英;;推广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提高油田开发水平[J];石油化工应用;2006年03期 |
18 |
徐进成;姜建伟;刘峥君;王文升;冯毅;胡云亭;;双河油田江河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5期 |
19 |
刘太勋;徐怀民;尚建林;王勇;;准噶尔盆地冲积扇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20 |
王俊杰;岳圣将;;正南东营组周期注水方式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