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其时空差异变化研究是低碳经济研究从理论阶段向实际可应用阶段转移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考核的标准体系,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和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在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探析的基础上,按照动态变化、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导向性等原则,参考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和驱动力一状态一响应(DSR)模型的优点,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建立了压力一状态一影响一响应(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PSIR)模型,并选取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等20多个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省份(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为对象,对其从1991——2010年2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其主导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上,黄河中下游地区各主要省份总体上是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在空间维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山西省、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看,不同省份的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能源强度、产业结构、最终消费等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为了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需要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着手,同时黄河中下游各省份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组合、产业结构,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