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吴德印段赛刘秀敏周加才梁晓静任斌田中群  
【摘要】:正虽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缩写为 SERS)已经得到三十年的发展,但它的增强机理仍不完全被人们所认识。目前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两种机理是电磁增强利化学增强机理。前者主要与 SERS 金属基底有关,来自于金属表面离域电子的集体激发,即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它与金属材料的性质和金属材料的结构有关,如金属材料具有强的自由电子性质、所形成的纳米粒子的尺寸、形状以及聚集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国基;改进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课的几项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0年01期
2 金志敏;;金属材料在低、高温下的杨氏模量测量[J];物理实验;1989年01期
3 任乃飞,杨继昌,蔡兰,张永康;激光冲击对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J];激光技术;1998年04期
4 胡静;激光热处理综述[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刘锦云;王克强;陈良辉;查五生;;固化温度和时间对快淬粘结磁体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6年02期
6 张东涛;潘利军;岳明;张久兴;;SmCo_7块状纳米晶烧结磁体的制备和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07年06期
7 王新林;吴鹤;常彦晓;朱卫华;陈志勇;陆培祥;;热物性参量对飞秒激光烧蚀金属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光子学报;2009年12期
8 ;《物理测试》杂志征稿启事[J];物理测试;2011年03期
9 ;《物理测试》杂志征稿启事[J];物理测试;2011年04期
10 ;《物理测试》杂志征稿启事[J];物理测试;2011年05期
11 常大虎;宗征军;陈林峰;;一种新的拉曼散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12 辛骞骞;居瓅;戎瑞芬;曾韡;;金属亚波长小孔的光传输特性仿真模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3 吴英才,袁一方;基于折射率变化的一种新型盐度测量原理研究[J];光学学报;2005年02期
14 ;连接塑料和金属材料的新型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09年02期
15 贾秀杰;TR唯象模型中的集体激发对比热的贡献[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6 孙鑫;表面电荷层的集体激发[J];物理学报;1978年06期
17 姚庆钊;简并电子气系统的集体激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18 邹永瑞;郭秀华;陈桂凤;;一种金属材料热传导系数的简易测量法[J];物理测试;1989年05期
19 游寿星,庞小峰;在非线性分子链晶体中的自局域性集体激发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20 申刚义;韩志强;刘巍;陈义;;彩色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初探[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德印;段赛;刘秀敏;周加才;梁晓静;任斌;田中群;;电极界面SERS光谱的化学增强机理[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晓萍;;赤潮毒素大田软海绵酸表面等离子共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徐良敏;张正龙;蔡晓燕;雷瑜;郑海荣;;金属表面荧光增强的物理增强机理探讨[A];2009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荆庆丽;杜春光;高健存;;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的新应用——微弱磁场的测量(英文)[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5 张利胜;方炎;张鹏翔;;以银纳米线阵列为基底的SERS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蕴馨;杨竞秀;赵冰;;Pb_3O_4纳米粒子的SERS效应[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田立成;石红;李雪春;;外磁场对金属材料多周期脉冲等离子体鞘层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8 陈刚;朱震刚;;金属材料固-液转变过程的低频内耗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陈刚;朱震刚;;内耗、粘滞系数与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五届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杨志林;李志鹏;管志强;任斌;徐红星;田中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中的近场耦合效应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林;飞秒激光烧蚀金属材料特性与微零件制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钟馨;低维金/银纳米材料的制备、光学性质及生物应用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3 李刚;Raman光谱的增强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金平;金属基底上氧化物纳米结构薄膜/阵列的合成、生长动力学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昱;超流费米原子气体中的集体激发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开盛;光漂白对聚合物二次谐波和热光效应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熊学辉;平面光栅阵列纳米尺度光子控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晓东;短脉冲及超短脉冲激光对金属的烧蚀及微加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孙牧;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研究所);1997年
10 马晓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集体激发的Landau阻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杉;超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设计与表面等离子波导耦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伏祥勇;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范世琦;基于平面波导的角度调制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杨占金;准一维和准二维排斥相互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集体激发的Landau阻尼[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5 韩元;金属亚波长孔阵列的太赫兹透射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方亮;双光束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检测技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华利;电介质/金属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D];暨南大学;2007年
8 陈建勇;在载体金属材料Ag、Be、Rh、Zr、Sm和Dy中低能区D(d,p)T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王志刚;均匀两分量Tonks气体的集体激发与稳定性[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燕保荣;固体等离体子色散关系的计算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科技馆 李春才;材料的热传导[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刘霞;量子记忆存储和检索时间创新纪录[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