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板归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杠板归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通过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FRAP法对杠板归的抗氧活性进行评价。应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筛选模型进行杠板归酶抑制活力的测定。结果:杠板归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好(在ABTS、DPPH和FRAP方法中的Trolox当量分别为701.60±25.35,338.66±11.26,392.52±12.89μmol TE·g~(-1))。杠板归3种提取物均具有很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活性最好(IC_(50)值为16.14μg·mL~(-1))。结论:杠板归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最好,可以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
|
|
|
1 |
谢诲,熊丽,肖英华;杠板归的性状及组织显微鉴定[J];中药材;2002年07期 |
2 |
林毅宏;;浅谈杠板归制剂[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3年10期 |
3 |
占秀琴;杠板归治疗百日咳38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4 |
付体易;鲜杠板归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5 |
林裕韬;杠板归煎剂治疗烧伤残余创面21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
6 |
顾汉冲,许金宏;中药杠板归制剂的稳定性试验[J];时珍国医国药;1998年01期 |
7 |
任玲,金春明,邓玉林;SSAO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04年01期 |
8 |
肖红,杨占秋,艾延坤,文莉,向近敏;以ABTS为底物的双抗体夹心间接ELISA法的建立及应用[J];免疫学杂志;1993年01期 |
9 |
韩光亮,李翠梅,Eduardo Cacace,G Mazza,杨晓光;改良的ABTS~+法及其在优化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中的应用[J];卫生研究;2004年05期 |
10 |
李嫣,林文谋;杠板归外敷加围针治疗带状疱疹[J];海峡药学;1997年03期 |
11 |
林毅宏;陈震生;;杠板归制剂在痔瘘术后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1983年04期 |
12 |
周日宝,罗跃龙;杠板归的形态组织和紫外吸收光谱鉴别[J];中药材;2001年04期 |
13 |
罗扬;;正交实验法优选杠板归的提取工艺研究[J];贵州医药;2009年05期 |
14 |
陈谢生;汪如明;林毅宏;;杠板归注射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J];福建中医药;1985年05期 |
15 |
宁喜光;宁俊华;;算盘子和杠板归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J];中医杂志;1984年09期 |
16 |
李红芳;赵友兴;钱金栿;刘玉清;;杠板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17 |
赵超;周欣;秦翱;杨占南;陈华国;;杠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09年10期 |
18 |
茅向军;鲍家科;许乾丽;左鼎;王德甫;;HPLC法测定杠板归中绿原酸的含量[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9 |
王启砚;范常龙;刘青;;HPLC法测定杠板归中槲皮素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0年10期 |
20 |
范东生;龚小见;陈华国;赵超;周欣;;气相色谱法分析杠板归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