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

Adelahaza  Samokrutov  Germann  
【摘要】:当前医学领域的人体三维成像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混凝土3D成像却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在众多无损检测方法中,探地雷达(GPR)是一种能够实现3D成像的技术,可以通过三维成像的方式显示内部目标反射体的方向和位置(如加强筋、管线等),但很难发现内部孔洞和裂纹缺陷。GPR对后张金属管网孔洞的检测结果令人非常失望。冲击回波(SEI)系统是近期开发的混凝土2D和3D成像检测系统。SEI系统开发了自动检测方法,因此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虽然SEI可以成功定位混凝土内部孔洞,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测试,以便更充分了解SEI系统的优缺点。SEI系统成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运算。比较缺陷频谱响应与理论底波或整个壁厚截面的差异。SEI系统在评定塑料管灌浆状态或是检测比混凝土声阻抗低很多的埋藏缺陷都不是很成功。同样,因为设各固有的局限性,检测厚壁混凝土结构(厚度超过1m)内部的孔洞非常困难,甚至有时根本不能检测。常规超声波速法(UPV)很难实现内部孔洞的2D和3D成像。UPV检测需要从混凝土结构两侧进行,利用多种角度以及发射/接收探头之间的不同位移获得多组读数。根据传播速度和超声脉冲的到达时间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计算机重建形成2D或3D成像。目前三维UPV混凝土检测通常用于评估深基坑,也称为声波透射法测桩。本文介绍了近期开发的MIRA仪器的主要用途。MIRA采用专利的相控阵干耦合点接触横波探头检测混凝土结构,进而产生2D和3D断层成像。这种新技术可以使操作者在现场实时获得检测结果。MIRA系统能够在数据采集后4秒钟之内创建断面2D和3D成像。探头在每个检测位置只需停留3秒钟,即可采集到数据。本文描述了MIRA检测方法、设备和创新的分析模式,并对两个实际建筑的课题研究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系统的优缺点,以及精确检测内部孔洞、蜂窝结构、分层和浇灌电缆管道系统中的气孔等缺陷的能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氧炔焰熔割混凝土新技术研制成功[J];深冷技术;1980年05期
2 金佑椿,符中贤 ,卞澄川;为什么要限制裂缝宽度[J];水运工程;1980年04期
3 姚国华;滑模施工法[J];施工技术;1980年01期
4 ;北京地区混凝土非破损测强曲线及其应用[J];施工技术;1980年03期
5 卞葆兰;采用吸水垫和吸水板的真空处理法[J];施工技术;1980年03期
6 顾履恭;混凝土地面施工问答[J];施工技术;1980年04期
7 李传巍;光电阻器测试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J];施工技术;1980年04期
8 于宏 ,陈良栋;防水混凝土[J];施工技术;1980年04期
9 黄勇 ,季宝康;成型混凝土的表面缺陷[J];施工技术;1980年06期
10 ;混凝土超声波无损检验方法介绍[J];桥梁建设;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其波;;广州珠江隧道水下沉管段防水处理与效果[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周超英;;用温度控制水泥混凝土路面极限切缝时间[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启棣;吴淑华;李怀素;何亚雄;;混凝土桥梁和电杆的裂缝及修补[A];混凝土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混凝土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4 胡毓忠;;长江防水墙工程的拖模施工与思考[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5 曹双寅;;受腐蚀混凝土的强度和应力应变关系[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6 蔡绍怀;顾维平;;混凝土标号对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的影响[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7 蔡正咏;周孝正;;硬化混凝土的贯入阻力试验法(射钉法)(草案)[A];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适用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1年
8 买淑芳;;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A];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适用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1年
9 赵德光;;混凝土冻害的研究与治理[A];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适用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1年
10 毛义平;;地下室外墙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止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A];混凝土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混凝土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森;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2 金祖权;西部地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6年
3 张武满;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加速渗透试验与寿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晓波;水泥混凝土路面切缝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2 王东方;钢筋砼构件氯离子侵蚀下钢筋初始锈蚀时间的计算方法[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吴志平;外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陈重华;虚拟测控对象3D成像及故障定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5 逯彦秋;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向志虎;碳纤维布加固构件的可靠度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杨锐玲;红外热成像法探测混凝土缺陷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邬翔;一种新的新老混凝土粘结界面层微细观结构改性方法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4年
9 袁祥明;碳纤维布修补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李江鹰;三峡船闸中隔墩输水隧洞顺流向裂缝分析与处理[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雅俊;装饰混凝土备受青睐[N];中国建材报;2001年
2 张勇为;如何减少塑性收缩裂缝[N];吉林日报;2001年
3 崔小兵;碳纤维在建筑中的应用[N];建筑时报;2002年
4 文建伟;现浇混凝土楼板易产生裂缝的情况及原因分析[N];中华建筑报;2002年
5 施震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N];中国建材报;2003年
6 王静 王晓媛;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混凝土耐久性的抗冻和碳化[N];中国建材报;2004年
8 俞国荣(作者单位:杭州万艺建材有限公司);混凝土收缩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N];中国建材报;2004年
9 赵爱根 曹巍巍 张俐;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施工技术浅析[N];中国建设报;2004年
10 樊炳海 裘冬明;泵送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成因和防治[N];中国建设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