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英志;;基于模态振型的结构损伤识别[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2 |
郭巍;孙建刚;陈光宇;;外激励作用下基于相关应变变化率的薄板损伤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年03期 |
3 |
王国胜;;小波技术在起重机桁架臂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10年06期 |
4 |
杜秀丽;汪凤泉;;结构损伤识别的周期小波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5 |
张开鹏,吴代华,李卓球;结构损伤识别反演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6 |
陈学前,陈大林;基于强迫振动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5年02期 |
7 |
刘龙;孟光;;基于曲率模态和支持向量机的结构损伤位置两步识别方法[J];工程力学;2006年S1期 |
8 |
刘锡军;何继善;;基于小波包的数值积分误差分析及消除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6年04期 |
9 |
张立涛;李兆霞;费庆国;孙正华;;结构损伤识别中的若干正则化问题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5期 |
10 |
张谢东,张治国,詹昊;基于曲率模态和柔度曲率的结构多损伤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
11 |
冯新;范颖芳;周晶;;基于柔度的桁架结构损伤定位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6年05期 |
12 |
薛松涛,钱宇音,陈镕,王远功;灰色系统模型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力学季刊;2003年04期 |
13 |
周丽;吴新亚;尹强;汪新明;;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实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
14 |
李守巨,刘迎曦,何翔,刘玉静,周圆π;基于混合优化策略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5 |
陈孝珍,张铟;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03期 |
16 |
程远胜,区达光,谭国焕,白植洲;基于分级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
17 |
王振林;聂国华;;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奇异性的结构损伤识别[J];力学季刊;2008年02期 |
18 |
唐小兵,沈成武,陈定方;结构损伤识别的柔度曲率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
19 |
刘文峰,柳春图;利用广义应变比能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研究[J];机械强度;2003年02期 |
20 |
;《工程力学》2006年总目录[J];工程力学;2006年12期 |